“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冬天给人的印象总是寒冷与萧瑟。然而在古代文人的笔触间,一遇见冬天,只让人觉得浪漫、温暖。从《诗经》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诗中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冬天里,晶莹剔透的雪花因为有了古人的精神意趣,而变得妖娆多姿。
古人笔下的冬日,有大雪压枝的松竹、傲雪绽放的红梅、暖意融融的火炉、鲜香四溢的烤肉、沁人心脾的温酒、化雪烹煮的香茗……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冬景图呈现在人们眼前,似乎万物不再萧瑟,生活充满雅趣。
寒日红炉暖
相比于现代,古代的冬天似乎更为严寒和漫长。“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描写了到初春仍不见冬意褪去;“寒风吹我骨,严寒切我肌”,描写了冬天的寒冷穿透皮肤,渗透入骨;“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更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日图。
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古人如何御寒,拿什么来取暖过冬?由于近现代各种文物的出土以及史料的记载,即使今人没有亲眼见过此景,也能大致推断些许可能。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前的灰烬可以很好地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用火取暖。后来,人们为了可以随意挪动火堆,保存火种,便把火放在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称为炉或灶。考古人员曾在陕西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秦代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
通常情况下,许多人家中会备一个用铜或铁做的炭盆,里面放得最多的便是木炭,外面再加上一个笼罩,用来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是为“笼炉”。《南史》记载梁武帝萧衍之弟萧伟府上“冬有笼炉,夏设饮扇,每与宾客游其中”。唐代以后,火炉的种类逐渐增多,样式大小也五花八门。比如风炉,专用于煮茶,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炉内有厅,可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质的用于承接炭灰。陆羽在其《茶经》中这样说道:“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又说:“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表明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再如诗人白居易笔下著名的“红泥小火炉”。
后来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很精致,呈椭圆形,炉子外边有一圈罩,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类似于现在的“暖宝宝”。不过大部分手炉有提梁,古人宽袍大袖,可将手炉放在袖里暖手,随身携带,温暖方便。清代《月曼清游图》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的深宫生活,其中在“踏雪寻诗”画中,一位雍容华贵的娘娘在侍女的陪同下正在赏雪,而她手里握着的正是一只金色别致的小手炉。此外,古人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这种暖具在宋代曾被记载,黄庭坚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汤婆子。
在古代,每年冬至是开炉节,备好木炭、火炉,等到霜雪一降,就可以烧起来了。有些文人家庭还备上茶叶、香料之物,需要用时,将其搁置在身边不远处,既可俯身烤火,又可煎泡热茶或用来熏香,与家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岁岁今朝,斑斓品戏,举觞称寿 形容天气寒冷的诗句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刘驾《苦寒吟》白话:所有的泉水因为天寒似乎流水声都像有点哽咽,我如果来吟诗表达我的心境。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白话。
古人说:“深夜一炉火,浑家团圞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冬夜一家人围炉而坐,扔块芋头进去,待到身体烤暖,芋头也熟了,闲话少许,这是连皇帝都没有的快乐。凛凛冬日,有人可亲,是一种奢侈;有暖可温,是一种幸福。
围炉夜话欢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的一个冬日黄昏,白居易望着窗外彤云密布的景象,忽然心头一热,想起了江州挚友刘十九。此时屋外天寒地冻,风卷飞花渐起,屋内却是温馨炽烈的春天——炉火烧得通红,令人心生暖意,新酿的酒碧绿碧绿,也早已温好,热腾腾的蒸汽弥漫开来,驱散了冬夜的寒冷,这样的场景,老友能来陪我喝一杯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如果刘十九立刻出现在白居易面前,两人对坐火炉边小酌几杯、共赏美景,该是何等畅快而尽兴。到底刘十九来还是没来,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下的温情和暖意。寒冷的冬日,邀上旧日好友,于虚室之中围坐,一壶酒,一炉火,闲话家常。屋外大雪留白,屋内炉火正红,大家数句言语,相顾一笑,莫逆于心,实是畅快。这便是古代文人的风雅之举。
白居易对围炉情有独钟。在他关于冬天的诗作里,表达围炉向火之情的诗句俯首可拾。如《别毡帐火炉》,诗人记挂着青毡房里那红红炉火的温暖,于是赋诗:“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寒风凛冽,围炉而坐,这一灶炉火仿佛老朋友一般,总在温暖着他,呵护着他:“风寒忽再起,手冷重相亲。却就红炉坐,心如逢故人。”
形容冬天寒冷的诗句如下:1、碧天凉冷雁来疏,闲望江云思有馀。秋馆池亭荷叶后,野人篱落豆花初。无愁自得仙人术,多病能忘太史书。2、厨冷烟初禁,门闲日更斜。东风不好事,吹落满庭花。3、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
与老友围炉叙谈,自是快意之事。或品酒论诗,或品茗问道,或抚琴下棋,其乐融融也。
唐人李中在《冬日》一诗中写道:“落壁灯花碎,飘窗雪片粗。煮茶烧栗兴,早晚复围炉。”早晚都要围炉一次,可见这对于文人墨客来说,的确是冬日里的开心事。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冬日宴》:“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一杯小酒、一炉炭火,就足以让他们与友人流连忘返。正是这样一种友人共聚的乐趣,描写冬天严寒的诗句,吸引着后世文人,所以他们才会有“围炉之思”。
南宋诗人陆游是一名标准的“围炉控”。他在《初冬杂咏》中咏道:“夜窗父子共煎茶,一点青灯冷结花。村落盗清无犬吠,园林月上有啼鸦。”夜晚的窗户下,父子二人一起煎茶,没有太多言语,但也分外默契。昏暗的烛火结了灯花,闪闪烁烁。村子很宁静,也没有狗吠。月色笼罩着树林,传来几声鸦啼。悠悠的茶香中散发着暖暖的亲情。
把酒论诗,谈兴正浓,窗外忽现玫瑰色的曙光。南宋诗人杜耒与友人围炉“围”出了优美的意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冷的冬夜有客来访,主人遂以茶当酒,招待好友。围坐炉前,火炉中的炭火初红,茶汤沸腾。窗外的月儿和往常一样,不同的是,几枝梅花绽放了,暗香浮动间,令人觉得美不胜收。就这样与朋友在梅香与茶香中谈天说地,是何等的惬意。
明代杂剧家朱有燉来了久违的老朋友,自然兴高采烈,作诗记之:“何处难忘酒,寒窗一局棋。新篘开竹叶,老树发梅枝。拨火煨霜芋,围炉咏雪诗。此时无一盏,虚度小春时。”
围炉夜话在诗内,恣意洒落在诗外。北宋诗人赵企向以长短句得名,他有名句为:“青灯影冷棋三战,红火炉温酒一杯。”让后人对围炉之美品味不已。宋代理学家刘子翚亦赋诗云:“斯言拨弃勿复理,把酒论诗差可喜。围炉夜语忘刻漏,吹灯晓色盈窗几。”
就连古代的小女子们都喜欢围炉。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朱淑贞冰雪聪颖,博通经史,能文善画。她曾写有一首《围炉》,诗云:“圜坐红炉唱小词,旋篘新酒赏新诗。大家莫惜今宵醉,一别参差又几时。”诗中记述了女孩子们围炉品酒、赋诗唱和的情景,那清朗之音、玲珑之声,环佩叮当之韵,连同氤氲而起的幽香,犹如在耳,历历在目。
李白《冬日归旧山 7.形容天寒冷的诗句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温上团圆酒,阖家共围炉。年终岁尾之际,阖家老少围坐一起聚餐,唠收成、话年景、叙情意,人暖家暖心更暖。南宋词人李处全写有一首《水调歌头·除夕》,上阕云:“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圞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这是描写阖家团聚、围炉吃年夜饭的情景。纵使韶华易逝,踪迹沉浮,也不过如此,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着炉火守岁比什么都好。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刘驾《苦寒吟》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诗经·邶风·北风》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围炉夜话的最高境界是产生了相关著作。清人王永彬写了本书叫《围炉夜话》,名字乍看像部话本小说,其实就是百十来条人生道理,作者在序言里说:“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那个画面很生动,凛冽冬夜,暖炉旁边,自称“识字农人”的作者正在跟子侄辈回忆他曾经历过的事,一边煨着山芋,一边耐心地叙说他归结出的人生道理。
【篇一】形容天气寒冷的诗句 1.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刘驾《苦寒吟》2.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3.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其实在他之前,清初的学者吴乔也编过一本叫《围炉诗话》的诗论集,那是他与“东海诸英俊围炉取暖”时,大家交谈而得的。那是什么样的场面呢?众人“啖爆栗,烹苦茶,笑言飙举,无复畛畦”。后来吴乔将在场俊杰们一边吃栗子一边喝苦茶时的奇思妙语整理出来,集结成六卷的《围炉诗话》。这不是一场寻常的聚会,而更该被称作一次文化沙龙。像这样的围炉,已不只是寻常事、浪漫事和有趣事了,而是人们传递见闻和情感、得知新鲜事的渠道,更是人们交流学识、碰撞思维的平台。
《中国食品报》(2023年02月03日07版)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