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寄语。现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魏礼群
亲爱的同学们:
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你们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圆满完成了学业,即将奔赴各自美好憧憬的新征程。我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家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恭谦礼让心襟宽下一句是博学多识,奋发图强。绅士风度标准:恭谦礼让,胸怀宽广,博学多识,奋发图强。忠孝诚信,一诺千金,自省自律,意志坚强。淑女形象标准,整洁大方,朝气阳光。知书达理。君子以厚德载物,谦恭礼让,律。
2020年的毕业季活动,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赞美人学识渊博的诗句,难以聚集作近距离告别,我们心中充满了对大家的无限留恋和殷切牵挂。
2020年的毕业季活动,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难以聚集作近距离告别,我们心中充满了对大家的无限留恋和殷切牵挂。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博学多识,知道得很多,学识很广,非常有才干。一般修饰德高望重的人。语出《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
“知行合一”意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中运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仅要重视认识(“知”),还要重视实践(“行”),必须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做人做事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以致用和崇尚实践的“知行统一观”,要求“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践中实现“知”和“行”有机的结合和贯通,十分重要,这可以使二者互相促进、相互提升。尤为可贵的是,要切实做到知要真知、行要真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博学多识见多识广一拍即合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我认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哪怕我的才疏学浅,配不上你的博学多识!哪怕乌云布满了天际,哪怕风来雨来,扰乱了我的思绪!可我说过,会留下来陪你,陪你到下一个花开的春季,纵使这个秋天有再多的愁,我也会默默地,把泪流到心里……。
——勤于求知。就是勤于学习。古人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同学们虽然毕业了,但这绝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坚持继续学习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只有学习,才能提高思想境界、增强素质修养,才能开阔思路、增长才干。要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法律政策、学习岗位技能。当然,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跟学校里的学习会有很大的不同,更需要个人积极主动地围绕工作需要进行创造性、前瞻性的学习。在无垠的社会大课堂中,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各方面社会知识。这样,才能获得人生的不断成长和进步。生命的真谛在于勤学求知,博学多识,学无止境,学贵有恒。
——敏于观察。古谚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正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关切所在。对于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更应该努力做一个社会的“有心人”,敏于观察复杂多变、气象万千的社会世界,及时发现和捕捉社会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于细小之处见宏大,于表象之处见本质,于纷扰之处见秩序,于不公之处见良知。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跃动之脉搏和韵律。
——勇于实践。《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告诉人们:知道一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个道理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并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唯有将之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熔炉里方能百炼成钢,实现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通透性理解,真正做到深知、真知,并在学以致用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人生路上,山高水长,任重道远。衷心祝愿大家知行合一、一帆风顺、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