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自画像》清代汪恭摹
□周长风
“第一泉”之“第一诗”
元代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十一月七日来到济南,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春,离济赴京参与撰修《世祖实录》。两年多时间里,赵孟頫流连于济南山水,写下许多诗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七律《趵突泉》: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含“赵”的诗句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唐 · 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唐 · 李白《长相思 一》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 唐 · 李白《豳歌行。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意为:趵突泉是泺水的源头,神奇雄伟天下无双;平地上涌,状如晶莹玉壶。喷流日久,令人忧虑源头干涸,元气尽泄,然而好似连通东海,大旱之年也毋庸担心泉脉枯竭。升腾的云气水雾飘散弥漫,润蒸着高峻的华不注山;翻滚的波涛声如沉雷,激荡起大明湖难以平静的水面。经常来泉边观澜凝思,可濯洗心灵的尘埃,使人的襟怀、品格如冰雪般的洁净而超俗,意趣、风度似泺源般的清雅而孤高。
元贞元年(1295)秋,赵孟頫称病乞归,回到家乡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不久见到了老朋友、文坛前辈周密。
周密,字公谨,祖籍济南,曾祖周秘于北宋倾覆之际南渡,至此时已近170年。周密一生未回过故乡,但是故乡被异族占领、家园永远失去的心灵创伤,却一代传一代地痛。元代文学家戴表元为周密《齐东野语》作序,记载周密曾说道:“我家中丞公,实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家。先公尝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子孙而遂忘齐哉!’”周密南宋时官至御史中丞。
周密在《〈齐东野语〉叙》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周密一生以“齐人周密”“历山周密”“华不注山人”自称。
赵孟頫乃宋朝宗室,是宋太祖赵匡胤第11世孙,出仕元朝自有不得已处,内心深藏着亡国之痛和辞官回乡的愿望,因此与周密是腹心相照的。为了抚慰周密郁结的乡思,赵孟頫为之画《鹊华秋色》图,并以行书一纸抄录《趵突泉》等两首诗相赠,诗后自书款识:“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谨家故齐也,遂为书此。”
元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柳贯在《题江矶图卷后》言:“公谨故家,多蓄书法名画”,“而公谨之子孙今尽弃其所藏”。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此墨迹已不完整,后题《趵突泉》诗卷由一位被称作“宁上人”的高僧得之,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题不知去向,所书何诗亦不可知。细检赵孟頫现存诗作,据卷后自书款识“济南近郭佳处”和其地位、名气应与趵突泉相当来推测,最有可能是写华山的一首七律:
抱膝独对华不注,孤衿四面天风来。
1、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侠客行》唐·李白 2、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长安古意》唐·卢照邻 3、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侠客行》唐·李白 4、车千两,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沁园春·梦孚若。
泉声振响暗林壑,山色滴翠落莓苔。
散发不冠弄柔翰,举杯白月临空阶。
有时扶筇步深谷,长啸袖染烟霞回。
这首诗并未收入传世的各种赵孟頫诗文集,而载于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禛的《香祖笔记》卷五,济南市博物馆亦藏有此诗的旧时碑刻。当然,也有可能前题诗与其墨迹一样,已经失传了。这使今天的人们尤其是济南人拜观赵孟頫《趵突泉》书帖之时,欣喜中总伴有些许遗憾。
在赵孟頫《趵突泉》墨迹中,“波涛”作“波澜”,故多有人据此以为“波涛”是后人写错了。其实元代以来的赵孟頫《松雪斋集》刊本均作“波涛”。据元代戴表元《松雪斋诗文集序》记述,是集乃赵孟頫于大德二年(1298)亲自编纂,这后于为周密书写诗卷之时。“澜”既指大波浪,也指波纹。东汉刘熙《释名·释水》:“风行水波成文曰澜。”“涛”则仅指大波浪。再者,此联脱胎于唐代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从诗意和传承考量,“涛”佳。因此,“波涛”应是赵孟頫修改后的定稿。
这首诗不仅是赵孟頫写济南的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而且也是700多年来无数写趵突泉的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因为还举不出另一篇诗文的历史影响力能与之并比。
趵突泉明代时就号称“第一泉”,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趵突泉》写道:“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趵突泉赋》称其“海内之名泉第一”。至20世纪,人们又赋予其“天下第一泉”的称号。那么,赵孟頫《趵突泉》可称作“第一泉”之“第一诗”,其至尊地位自明代至今不曾动摇,后来者恐怕也难以取代。
第一泉碑(陈希军摄)
赵孟頫诗何以位居第一
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地位呢?原因大致可列数这样几条:
首先是诗写得好。当年赵孟頫抵济后即给亲家季宗元写信道:“济南山水之胜甲于山东。”在济南的佳山胜水中,赵孟頫尤爱城西的趵突泉,他给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于钦(字思容)的诗《送山东廉访照磨于思容》写道:
林梢春动紫烟生,匹马东风十日程。
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他在《胜概楼》一诗写道:
楼下寒泉雪浪惊,楼前山色翠屏横。
登临何必须吾土,啸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云来托宿,梁间紫燕语关情。
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
胜概楼位于趵突泉西侧,金代所建,于钦在名著《齐乘》中以“壮丽”称之,关于赵姓最美的诗句,后被大水毁坏。诗的第一句即写趵突泉,“济南胜概”亦主要指其时作者眼前的趵突泉。
可以说《趵突泉》诗倾注和毕现了赵孟頫对趵突泉的情感与审美。清代王士禛在《居易录》卷三十四写道:“赵子昂同知济南亦有诗,唯趵突泉诗最著。”
三是明代趵突泉畔观澜亭墙壁上即有赵孟頫《趵突泉》诗碑(书者无记载,若是赵孟頫不会如此,应是后人),到者观泉的同时,得以识读或复习这首诗。
四是景以诗传,诗亦以景传。清代济南府淄川县人、学者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写道:滇中广南府响水塘,有泉上喷,高十余丈,远胜趵突泉。“然无名人题咏,寂寂无传。史公云:‘附青云之士,而名益彰。’若趵突者,亦幸在都会,得松雪之品题也夫。”赵孟頫《趵突泉》诗写的是济南最著名的景致,堪称天下奇观,且又在城市中心区域,游人终年云集,诗也借以广泛传播。趵突泉与赵孟頫诗两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五是清代康熙皇帝于三十二年(1693)秋临写赵孟頫《趵突泉》诗卷,赐予山东巡抚桑格,桑格勒石建御碑亭于泉池南侧(20世纪30年代毁失)。御碑以帝王之尊、形貌之宏,起到了传播赵诗的显著作用。
六是1962年由济南著名书法家金棻书写赵孟頫《趵突泉》诗颈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制板悬挂于趵突泉畔泺源堂大门两侧,成为彼时至今泉上最醒目、最著名的楹联,也成为济南名联,被人们所关注、所铭记。
和赵诗,济南独特的文化风习
除了上述六条,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特别与众不同,因此单列出来多说几句。
由明代王阳明发端的泉上次韵和(hè)赵诗风习长盛不衰。王阳明于弘治十七年(1504)来济南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八月初一游趵突泉,与山东提学副使陈镐分别作同题诗《晚到泺泉,次赵松雪韵》,刻一碑嵌于泉上壁间(今存)。碑上王阳明诗在前,以行书写之。初刻于明隆庆六年(1572)的王阳明文献汇编本《王文成公全书》,并没有收录这首诗,幸有此碑才得以传世。全诗如下:
泺源特起根虚无,下有鳌窟连蓬壶。
绝喜坤灵能尔幻,却愁地脉还时枯。
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沫下泻翻云湖。
月色照衣归独晚,溪边瘦影伴人孤。
次韵,又称步韵,既要使用原作的所有韵字,还要依循其用韵的次序,是和(hè)诗的一种,也是难度最大的。后人和前贤诗,自有追随与致敬的含义,作次韵诗最能彰显。
时间一长,作次韵和赵诗便逐渐形成趵突泉上独特的文化风习,土著旅人多被浸染。
济南奇胜世间无,妙契仙翁藏一壶。
雪浪炰烹泉眼涌,蛰龙喷薄尾闾枯。
一轩潇洒漱寒玉,万象虚明开鉴湖。
偶着冰川老居士,瑶池影里据床孤。
2020年,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笔者和刘书龙先生合著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书中收录当时查找到的明清两代次韵和赵诗158首,此后又陆续辑得20余首。写泰山最著名的诗是唐代杜甫的《望岳》,写西湖最著名的诗是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以笔者所见都没有如此多的和诗。即使写趵突泉的诗,仅以七律论,历代作者中也不乏诗坛大家,如赵孟頫之前曾任齐州(今济南)知州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曾巩,之后世居济南的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诗作亦脍炙人口,而和诗数量却难望和赵诗之项背。以今天所能见到的作品论,赵孟頫《趵突泉》古代和诗之多,应无出其右者,堪称“天下第一”。然而,流传下来的还仅仅是一小部分。
清代德州籍诗坛大家田雯卸任江南学政后,因爱济南风景,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卜居趵突泉上。他自记云:“济南多佳山水,趵突泉称为奇观,游屐所至,题咏纷纷。赵松雪一诗,和者千人,又各镵石于泺源之堂壁上。”(见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四)此语虽然难以坐实,但即便略涉夸张,也是形容其盛,洵非虚言妄语。至那时,泉上竟然已经有如此众多的和赵诗及刻石,其数量之巨大、场面之壮观怎能不令人惊叹与神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晋江人黄良佐来济南探亲游历,将自己与时任山东布政使的父亲黄元骥,还有在济的祖父、亲朋以及父之僚属的和赵诗40余首,再是搜集到的元明以来凡和赵韵者,汇为一编,并写了一篇序言。诗集早已失传,序言因载入清乾隆年间任弘远编著的《趵突泉志》而幸存。黄良佐在序中讲道:和赵者争先恐后,如韩信麾下之汉军,持赤帜以插上赵军营垒,“复洋洋乎巨观”。据之可推断黄集应收诗甚夥,可惜只有其中部分诗作被《趵突泉志》转录,未转录的诗作想必多有散佚,今人无从拜览。
据清代马星翼著,刊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东泉诗话》记载,时人胡昉作和赵诗30首。而今天可见的只有《东泉诗话》摘录的1首。即使古代的和赵诗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风烟里,但是明清文献卷帙浩繁,应该说其中定有今天的济南人还未知的和赵诗等待我们去钩沉。
传承和赵诗便是传承趵突泉文化
济南号称“泉城”,拥有的诸多名泉不仅是自然遗产,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趵突泉,拥有最为丰厚的文化积淀,闪耀最为夺目的文化光辉。以赵孟頫《趵突泉》诗作和书帖为杰出代表的趵突泉的文化遗产,是济南乃至山东乃至中华价值永存的宝贵精神财富。
可以设想,即使沧海桑田,趵突泉不再喷涌,只要济南还在,山东还在,中华还在,趵突泉的文化遗产定会世世代代传递。就像济南的鹊山湖,尽管早在金元时期就已经干涸,然而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却至今鲜活。“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诗仙的壮词丽句令读者对那美好的境界,即使已经逝去,仍然心驰神往。
近二三十年来,出于对济南泉水和中华古典诗词的热爱,对次韵和赵诗风习的传承,济南的诗词创作爱好者还常作和赵诗。2013年,济南民间有人以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的名义,邀约诗友作和赵诗,最后选定26首,由其毛笔书写,办了一个展览。2022年是赵孟頫任职济南730周年,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的会员们创作了一批纪念赵孟頫、吟诵趵突泉的诗词,刊登在学会刊物《诗坛》上,其中有11首和赵诗。
这些年,笔者也次韵写了多首,虽然其中有的写今日趵突泉泉池周边的纪念性建筑,略有不和意之嫌,但是总归与趵突泉有比较密切的关联,且古人亦有此类和赵诗,如清代阮旻锡的《趵突泉,次赵松雪韵》(四首)之第三首,实乃写趵突泉边为纪念明代济南籍著名诗人李攀龙而建的白雪楼。现抄录七首如下,以示礼敬先贤、经典,和这方令心中常怀感激与眷恋的水土。
冬赏趵突泉次赵松雪韵
冰月激湍得见无,缘循仙乐近瀛壶。
雪妆益觉泉亭美,雾润何思岸柳枯。
三窟喷珠呈舜邑,一河流碧汇明湖。
沉吟日暮凭栏立,携杖独行影不孤。
趵突泉次赵松雪韵
泺上奇观尘世无,仙山幻化作玉壶。
不闻绿碧十寻巨,岂见珍珠万斛枯。
百派潜流源泰岱,千年激浪涨明湖。
育齐孕鲁传遥脉,泉殿居尊可道孤。
与友人饮茶趵突泉次赵松雪韵
邀叙临泉友至无,沸腾三鼎注茗壶。
读碑犹傍前贤近,咏句何愁砚墨枯。
松雪风华悬古殿,南丰勋绩祀明湖。
泺源聚话春秋事,竟日谁觉谈兴孤。
谒趵突泉畔娥英祠,次赵松雪韵
帝庙井存殿已无,娥英祠在列盉壶。
众泉献瑞四时涌,老柳呈祥千岁枯。
清泪旧年随泺水,笑颜今日映明湖。
历山应是舜王卧,相伴二妃高韵孤。
赵客幔胡缨,吴勾霜雪明。——出自李白《侠客行》《送方士赵叟之东平》李白 长桑晓洞视,五藏无全牛。赵叟得秘诀,还从方士游。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念别复怀古,潸然空泪流。《送窦司马贬宜春》李白 天马白银鞍。
谒趵突泉畔李清照纪念堂,次赵松雪韵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投老归乡若梦无,寒杯淡酒自倾壶。
渡绝江海藏书尽,序罢金石泪眼枯。
难忘摘花佛慧寺,最怀闻雁大明湖。
梧桐细雨急风晚,凄守昏窗咏意孤。
观敬泉盛典,次赵松雪韵
敬泉盛典史书无,声动凰箫转玉壶。
乐水常觉论语近,濯缨何憾楚辞枯。
歌传齐鲁泺台会,舞现隋唐莲子湖。
灯暗曲终人散尽,涌轮依旧月轮孤。
趵突泉水位超30米,次赵松雪韵
秋雨新升水位无,倾城士女赏蓬壶。
休忧人众鹤桥断,犹记源竭春柳枯。
波浪静观如岁月,亭阁悄立亦江湖。
临泉当悟濯缨意,我爱其清道不孤。
《趵突泉诗》赵孟頫书
愿赵孟頫等先贤歌咏趵突泉的诗文与趵突泉一起,永远涌动不息,永远滋养这座城市和人民的灵魂,引领我们的精神激浪奔腾——向着辽阔深邃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