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似是欢游好”。5日就是元宵节,烟花将再次点亮隋唐洛阳城的夜空,同时各种灯会也将扮靓隋唐洛阳城中轴线。
前几天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苏味道在洛阳元宵夜写下的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让现场嘉宾、选手不由为洛阳“心动”。除了苏味道,还有不少诗人在洛阳的元宵佳节留下名句,明晚您发朋友圈,美景搭配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文案”,一定能赢得不少点赞。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68、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69、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7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
这句诗出自隋炀帝杨广的《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流传较广的主要有这两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1400多年前,隋炀帝所描述的这场元宵节盛景,就发生在他营建的新都洛阳城。当时的烟花,可能没有如今这样花样繁多、色彩缤纷,因此,隋炀帝笔下的元宵节盛会,以灯为主,烟花为辅。你看,整座洛阳城被各式花灯照亮,焰火腾空而起如花绽放,夜明如昼;月光仿佛凝定在流水之上,春风吹拂梅花,传来淡淡暗香……
我市知名文史专家王恺介绍,元宵节在古代又被称作上元节(夜)、元夕,隋炀帝时期废止了元宵节的禁令,不仅允许燃灯,还以朝廷名义组织大规模的欢庆娱乐活动。《资治通鉴•隋纪》记载,元夕,都城洛阳端门街“戏场周围五千部,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
《隋书•音乐志》中也记载说,“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意思是说,各国使节来拜年,一定要让他们过了正月十五再走。留下干什么呢?“与端门外建国门内(隋代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名为建国门,唐代改为定鼎门),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不仅昼夜都有戏可看,还绵亘八里,这得有多少座戏台!王恺介绍,从史书记载来看,当时在台上表演歌舞的男子“殆三万人”,现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这排场、这规模,前所未有。“自是每年以为常焉”,元宵节欢庆的习俗从此固定下来、形成惯例。
如今的隋唐洛阳城元宵夜,有烟花、有花灯,市民、游客还可以着汉服变身“剧中人”,参与各类沉浸式游园节目、活动,游玩体验比起古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代多有沿用。后特化为「都城」的意思,又未必指洛阳一城。胡尘:胡地的尘沙。 诗词作品: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诗词作者:【 宋代 】 曾几 诗词归类: 【中秋节】、【赏月】、【思乡】
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崔液所作的组诗《上元夜六首》中的第三首: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鳷鹊(音zhī què)楼前新月满,凤皇台上宝灯燃。
1,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
崔液笔下的这个上元夜,与《中国诗词大会》中苏味道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十五,洛阳城举办上元节灯影之会,城内的皇亲贵戚、大小官员及百姓商贾无不夜游,数百文人雅士写诗纪念,带洛阳的诗句,苏味道和崔液、郭利贞所作诗句被并称为“绝唱”。,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诗词名称:《八月十四日夜玩月》。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
比起苏味道和崔液,这首更加通俗易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全诗描述了月光、彩灯之下,车水马龙、歌声盈耳,盛装的人们夜游观灯、流连忘返的场景。
隋代诗人薛道衡也在《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述过洛阳元宵节:“京洛重新年,复属月轮圆”“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临衢车不绝,夹道阁相连;惊鸿出洛水,翔鹤下伊川”“戏笑无穷已,歌咏还相续”。 夜色下的洛阳温润而喧闹,人们载酒而歌,彻夜狂欢。
1.八月秋天的诗句 1、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宋代: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白话文: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