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名句的诞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1山。羌笛2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
完全读懂名句
下一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原文如下;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唐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2羌笛:古羌族的管乐器。
从西望去,黄河的水源源而来,仿佛直上那苍天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这万仞高山之侧。胡地的笛音何必吹着《折杨柳》寄怨呢?温暖的春风是不会吹过玉门关的。
从西望去,黄河的水源源而来,仿佛直上那苍天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这万仞高山之侧。胡地的笛音何必吹着《折杨柳》寄怨呢?温暖的春风是不会吹过玉门关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下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白话译文:其一 纵。
名句的故事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羌笛声吹奏出悲凉的《折杨柳》,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因为“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明代杨慎甚至认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只是抒解离愁,更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话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数万之众、六千余骑出玉门关往西域征讨大宛国。途中诸小国坚守城池,不肯提供粮草,又攻打不下,李广利只得回师。一往一返,费时两年,回到敦煌时,同行的士兵已死了十之八九。他上书朝廷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诏:“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不胜恐惧,只得留守敦煌。
羌笛何须怨杨柳下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