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吟咏的诗作,也是毛泽东为家乡写就的唯一一首诗作。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乐发源地的韶山,一名韶山冲。1902年,毛泽东在父亲毛顺生的安排下,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识字后,父亲开始让毛泽东学习珠算,帮家里记账;1904年秋,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1905年春,又先后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1906年秋,入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1907年,毛泽东暂时停学,白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在毛泽东17岁那年,父亲答应他外出求学。1910年,在毛泽东走出韶山到湘乡县东山学堂外出求学时,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乐发源地的韶山,一名韶山冲。1902年,毛泽东在父亲毛顺生的安排下,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识字后,父亲开始让毛泽东学习珠算,帮家里记账;1904年秋,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1905年春,又先后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1906年秋,入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1907年,毛泽东暂时停学,白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在毛泽东17岁那年,父亲答应他外出求学。1910年,在毛泽东走出韶山到湘乡县东山学堂外出求学时,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
在韶山生活17年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后,到长沙求学。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民协会,领导故乡人民革命。1927年1月,毛泽东在考察湖南五县农民运动期间,回到韶山,调查了5天。这次考察,他步行1400余里,历时32天,掌握了大量资料。同年2月,毛泽东回到武汉,在武昌都府堤41号赶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讴歌农民运动的伟大创举。同年秋天,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韶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然曾多次到湖南视察工作,但由于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日理万机,都没有回过故乡韶山。直到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才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这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韶山,距离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32年。32年的风烟岁月,32年的故园情思,32年的乡亲面容,32年的家乡巨变,让他思绪联翩,百感交集。27日黎明时分,毛泽东吟咏成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红色革命诗句有如下:1、《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2、《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说:“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1961年,郭沫若曾问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黑手高悬霸主鞭”的黑手指谁,因有人释为人民,有人释为反动派。毛泽东回答指反动派。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一文说: “1975年的一段时间,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曾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帮助患眼疾的毛泽东读书。一次,毛泽东让芦荻读王粲的《登楼赋》,当分析赋中表现的王粲怀念故土思想感情时,主席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