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中国传统乐器,藏于古典诗文中,带你感受别样音乐之美!
琵琶
代表曲作:《十面埋伏》
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
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也经常出现在诗词人的诗文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句: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关于琵琶曲和琵琶声都描写的很到位,其中的琵琶曲有《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再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琵琶有助兴之用。
而说到于琵琶相关的人物,当属王昭君怀抱琵琶远赴塞外的形象。
二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乐器名,但“遍插茱萸”往往被用来形容赏花、听音乐的场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代表曲作:《赛马》
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时的奚琴、嵇琴和胡琴,古诗词中一般以“胡琴”形式出现。
张可久的《金字经·胡琴》: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这样给人震撼的听觉效果,一切尽在琴声中,同时为胡琴增添诗意与美感。
编钟
代表曲作:《竹枝词》
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用小木槌敲打奏乐,兴起与西周,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关于商周或秦朝的影视剧中也能看到。
古典诗词中,刘克庄有诗句“翠管檀槽方迭奏,未应考击到编钟”,许及之也有诗句“三叹少曾赓俚曲,五音全得列编钟”提及。
排箫
代表曲作:《天与地》
名称始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多为竹制。美名众多,不同的朝代与地域,名称各不同。
1.带有乐器的诗句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
“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
——唐·杜佑《通典·乐四》
“排箫,比竹为管十六,阴阳各八。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六正律;自右而左,列二倍吕,六正吕,诗中带有乐器的古诗有哪些,以协阴均。十六管径皆二分七厘四毫二丝,其长短各不同。”
——《清会典·乐器》
排箫,编列通常呈单翼状,自左向右,依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渐次;呈双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吕分展。
笛子
代表曲作:《姑苏行》
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发展到现代,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笛子在古诗词中很受欢迎,且有多首经典曲目,如
《折杨柳》,此曲伤离惜别,声音哀怨。听一曲,思乡之情浓郁,让人动容。
有关于乐器的经典诗句大全 1.带有乐器的诗句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梅花落》,听此曲仿若看到梅花漫天飘落,担忧带着淡淡悲冷,凄美动听。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古筝
代表曲作:《高山流水》
弹拨乐器,已存有2500多年的历史,又称“汉筝”、“秦筝”等。
白居易《夜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无声中感受筝曲的美妙~
张祜《筝》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乐器的诗句有:各执乐器笙与镛,礼乐器常存。乐器的诗句有:骠之乐器头象驼,一切乐器或诗歌所发的和谐。拼音是:yuèqì。注音是:ㄩㄝ_ㄑ一_。结构是:乐(独体结构)器(上中下结构)。词性是:名词。乐器的具体解释是。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筝曲之美妙尤甚~
古琴
代表曲作:《广陵散》
琴,最早记录源于《诗经》,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箜篌
代表曲作:《春江花月夜》
箜篌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乐器,古代除用于雅乐外,在民间流传也很广,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等。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将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箜篌声绝妙!
埙
代表曲作:《梅花三弄》
埙,最早雏形为狩猎用的石头。古代流行“陶埙”,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音色独为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