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史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皆以构思奇特见长。不同之处在于,《游子吟》原文,孟郊诗境清苦,不似韩愈,往往横放杰出;文从字顺,不似韩愈,时或佶屈聱牙;至于洗练之功,则较后者犹有过之。施补华《岘佣说诗》称:“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譬之偪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可谓知言。
孟郊有一首《游子吟》,是名篇中的名篇,家传户诵,似不难懂,实则浅貌深衷,值得细品。诗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解】: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游子吟》系乐府古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七“杂曲歌辞七”),顾名思义,抒写久客思乡之情。孟诗虽依旧以游子为言,而主题在母爱,重点有所偏移。同时顾况、李益同题乐府,颇事铺陈,相较之下,孟诗一发即收,短小精悍,风格显然有别。
全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
起笔就来了一个跳接:上句方拈线在手,下句已成衣在身;上句方处家中,下句已至他乡。时空迅速转换,发端挺拔。三、四句又从他乡折返家中,从目前折返往昔,追忆临行之际缝衣情形,诗笔往复盘旋。所谓“密密缝”,施蛰存先生指出:“第三、四句从来没有注解,但如果不知道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就不能解释得正确。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唐诗百话》六三《孟郊:诗三首》)可备一说。若仅理解为慈母唯恐游子滞留异地,日久衣物磨损,因而特意做得耐穿些,一样可通。无论如何,均是表现慈母之“慈”。然而这两句作用尚不止于此。一、二句留心母亲手制衣物,犹属泛泛而谈;三、四句承接上文,进而注意到针脚之绵密,则非细审此衣不能看出。游子有此动作,正见得念母心切。这两句字面上虽写慈母,但游子心绪,自不难于言外得之。母与子,昔与今,两条线索一隐一显,融贯合一。
这首唐诗《游子吟》的意思:孤灯下,白发鬓鬓的妈妈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细细地缝啊,密密地缝,怕的是他一去几年迟迟不回。细细地缝啊,密密地缝,缝进了妈妈的牵挂和祝福。妈妈的爱,深如大海,高如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