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近来,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在《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一章节里,哲人对“赏罚制度”提出了质疑。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这就是赏罚制度。哲人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
哲人认为,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格在竹之间,所以才去做好事。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哲人认为,赏罚教育诞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哲人的话固然有可取之处,品超梅以上,但我却持有相反的观点。赏罚制度往往能够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蔓延,对社会伦理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吕氏春秋》有言: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有小伙伴可能听过“鄀国盗牛”这个故事(楚立国时,部落首领熊绎建了一个占卜和祭祀的宗祠类的庙宇,却没有可以用来祭祀的贡品,没办法就到鄀国去盗了一头小牛,又怕小牛主人找来,连夜宰杀后祭祀),由此可见当时一头牛的价值。所以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却鼓励子路,正是因为子路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接受,这样才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解释:梅兰竹菊一向被喻为四君子,人格比寒梅傲雪的梅花更高,品德比坚韧的竹子还要好 表示这个人的人格品德很好。
孔子可谓是见微知著,如果人们都和子贡一样垫钱赎回了奴隶而又不报账,自己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账又表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子贡,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见,久而久之,便再无人去为社会做贡献。
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下联作者以竹为喻,警策自己要有竹的虚心与贞节的情操。“梅寒而秀,竹瘦而寿”(清·俞樾)。作者对梅、竹情有独钟,赋予深刻的内涵,可见作者精神境界之高。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
这是个涉及到利益与道德的问题。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子路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诚然,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理智的。
松柏风度 梅竹情操 竹开霜启翠 梅动雪前春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吾爱松柏梅兰友 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 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以上 为 网上答案 供参考 。
当然,我们也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问题,更不应惟利是图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这是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最佳方法。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清)。 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 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