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月7日
地点:石家庄市新华区
人物:郭美玉(65岁)
郭美玉自述:父亲名叫郭老骑,他身材魁梧,性格淳朴善良,凡是跟他打过交道的乡亲,都对他钦佩不已。父亲这一辈子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隔着门缝吹喇叭,是隔着门缝,说明喇叭嘴和发出声音的位置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该句歇后语下一句是名(鸣)声在外,因是在这面吹奏,但是声音却是在外面响起,所以是鸣声在外。指由两部分组成的熟语,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
智救青年险丧命
隔着门缝吹喇叭 —— 名(鸣)声在外。解释:隔着门缝,说明喇叭嘴和发出声音的位置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在这面吹奏,但是声音却是在外面响起,所以是鸣声在外。歇后语用谐音的方式,得到成语“名声在外”,形容名气很大,。
1943年春天,19岁的父亲背着柳编筐在农村老家村外的路上拾粪。突然,他发现一个日本鬼子骑着马,手持一把大刀正在追赶一名男青年。男青年拼尽全力地跑着,闭着门缝吹喇叭下一句,但骑着马的日本鬼子越追越近。男青年从父亲身边跑过后,父亲站在路中间抡起粪叉挡住了日本鬼子。就在这一瞬间,男青年跑到了路边的村庄,没有了身影。
对他人大方宽容
有一年春节前,一位乡亲来到我家,想借一袋子黄豆,用来做豆腐和来年播种的种子,并承诺等黄豆收获后就还回来。父亲二话没说,就给这位乡亲装了一袋子黄豆。
记得我童年时,有一年农历8月,家门前的几棵枣树上挂满了鲜红的大枣。有几位比我大的男孩路过枣树时,他们捡起砖头向枣树砸去。我发现后,立刻冲他们大声呵斥,还拿起地上的土块向他们扔去。父亲赶忙制止我,他严厉地对我说:“不要这样,咱们家不缺大枣吃。别人家没有枣树,咱们也要让人家尝尝呀!”说着,他双手抓住枣树的树干使劲儿摇了起来,大枣哗哗地落到地上。父亲冲着这几位男孩子招呼道:“大家快来吃吧!”
打完枣那天,父亲提着一篮子大枣,到街上逢人便说:“我家大枣熟了,请大家伙儿尝尝。”
为人和善实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盖房离不了土坯。父亲是打坯高手,他干活不惜力气,因此找他帮忙打坯的乡亲很多。
父亲在给乡亲帮忙期间,每次都是在家里吃过早饭后,再到乡亲家打坯,只为了给乡亲家节省一些粮食。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鸣声)在外。这是“谐音”歇后语。谐音是利用同音字的方法,表面上说的是这个字,但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读音相同的另一个字。 隔着门缝吹喇叭——鸣声在外。这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但说话人想。
按常理来讲,凡是帮忙打坯的人,天黑前完成500块土坯是个标准,可父亲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常常还要多打出百八十块,为此不少人夸父亲干活实在。
隔着门缝吹喇叭下一句是名(鸣)声在外。隔着门缝,说明喇叭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所以是鸣声在外。歇后语用谐音的方式,取“鸣”的谐音“名”,得到成语“名声在外”,形容名气很大,名声已经传到了其他的地方。
在乡亲家吃饭时,为了给人家节省开支,父亲总是挑最便宜的粮食吃。桌上有白面馒头、玉米面饼子时,他总是拿玉米面饼子吃。如果桌上只有玉米面饼子和红薯,他干脆就拿红薯代替干粮。
父亲还是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铁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深秋,父亲接到一批制作汽车挂钩零件的订单。制作这批零件的难度很大,对铁匠的水平要求很高,对方对父亲的技术也是将信将疑。
只见父亲不慌不忙,点火、烧铁块……经过反复捶打,打出了合格的产品。对方高兴地对父亲说,在这之前,找了好几位铁匠都没有打出来合格的产品,说着对父亲竖起了大拇指。父亲给他们工作了两个多月,最后结账时对方以钱凑不够为由,只给了七成工资,父亲也没过多计较。
父亲做打铁生意,常为乡亲们无偿服务。即使有的乡亲没结清账,他也不会追着乡亲索要。
光阴荏苒,父亲已去世多年,但至今老家的乡亲们提起父亲,都对他为人和善的品质赞叹不已。
郭美玉父亲与人为善的品质不仅得到乡亲们的一片称赞,更为年幼的郭美玉树立了榜样。快到父亲节了,祝愿所有的父亲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