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史上,蔡锷虽说是一代名将,但是在部下眼中,其实也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体弱面白,瘦瘦的脸上,两眼相距甚宽双颊略像女性,但口角却显得严峻、刚强为人沉静,态度庄重。”最让人叹惋的是,“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 蔡锷就做人而言,短暂却波澜的一生,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全诗,舍与得堪称是大境界。可说之处很多,简而言之是重感情,讲道义。他虽一度是西南军阀的扛纛人,手握利器,却人情味极浓,不是那种机械化了的钢铁战士,最突出的是他对清朝云贵总督李经羲的做法。李对蔡锷有恩,是李把他调到广西,给了他良好的发展机会,受广西诸公排斥之际,又是李经羲把他召到云南,并且顶住种种压力,请朝廷任命蔡锷做了协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描写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只可惜这种原本无乐可言的艰辛樵苏之“乐”,如今也不可复得。“ 一”与“万”、将军荣与“万骨枯”强烈对。
武昌起义波及云南之前,这样的恩人在对方阵营,怎么办? 蔡锷首先想到的是,动员李经羲参加起义,请他做云南都督。 但是,李经羲坚决拒绝。这种情况下,蔡锷如果杀掉李经羲,蔡锷也是顺势而为之义举,但他不忘这位总督大人对他的恩情,虽说改朝换代,岂能与恩人刀兵相见?总督府必须攻打,怎么办?发动攻势之前,蔡锷写了一封信,请人去总督府带李经羲先行避难。起义成功之后,蔡锷又劝李经羲执掌云南李经羲顾念清朝之恩,不肯改变立场。蔡锷尊重李的选择不再勉强。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上半句是“凭君莫话封侯事”,这句话的含义是告诫那些想要靠战功封侯拜将的人,不要随随便便就把这些心思挂在嘴边,因为每一个成功将领的背后,都是靠士兵的生命堆砌的。
“一战成名万骨枯”原句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上一句是“凭君莫话封侯事”。出自于唐代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己亥岁二首·其一》唐代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
【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