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上一句,彤彤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更替中,民间美术总是以最鲜活、最热闹、最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新春佳节的习俗与庆典上。在装点节日和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坚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更替中,民间美术总是以最鲜活、最热闹、最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新春佳节的习俗与庆典上。在装点节日和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坚守和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民间美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群众纳福迎祥的普遍心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依然在民间节俗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

春节期间的民间美术活动,往往是从祭灶开始。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神名叫张单,常常在月晦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告知人的罪状。因而成为天地的督使,从管一家伙食的小官,逐渐演变为检查人生行为的司命之神。这大约是民众如此崇信灶王爷的重要原因,由此促进了灶君像的发展。

祭灶时间,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是日,向贴在厨壁上的灶王爷敬香祭拜,民间常用糖瓜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爷多向玉帝美言,以此换得合家平安。然后,将灶王像焚烧掉,以示送灶上天。到了除夕,再将新买的灶王像张贴在厨壁,由此年复一年。

灶王爷像多为木版刷印而成,也有半印半绘的,因年年更换,民间需求量极大。灶王像有单身灶、双人灶、三人灶等多种,还有与财神、天官等搭配成上下构图的样式,但以双人灶为多见,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坐的图像。双人灶通常上刻当年节气表,兼有日历的功能;中为灶王夫妇正襟危坐,左右分别书写“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下部多为宝马驮钱财、聚宝盆等吉祥纹样。在造型和构图上,灶王多为坐于神案后的半身像,头部硕大,视觉冲击力强,突出其作为“司命主”的神性和至高的地位。

扫舍之后,便贴年画

年画无疑是春节民间美术中最普及和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之一。年画最早起源于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祇信仰,其后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美化环境的民间艺术,表达了民众对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尽管年画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年画”一词却出现得比较晚。清代的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即是首次见之于典籍的记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出自宋王安石的诗句《元日》。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又称元旦、岁首、新正,农历正月初一。

早期年画以“神荼、郁垒”“秦琼、敬德”等门神为主。明清以来,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在门神之外又形成了另一大类别——戏出年画。伴随戏出年画的发展,小说演义、民间传说等题材的年画也逐渐普及起来,共同构成了年画艺术绚烂纷繁的发展局面。

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年画艺术形成了不计其数的产地,北方以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等最有影响,南方以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湖南隆回和广东佛山等最具代表。杨柳青年画以刻版精致、绘画细腻著称,京剧戏出故事与大幅沥粉贴金门神最为人称道。苏州桃花坞年画早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漂洋出海,以其成熟而独特的江南风味影响了欧、日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年画艺术是仅有的以“年”为名的民间艺术,彤彤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和惟妙惟肖的画面给春节平添了靓丽的光彩。,

年画艺术是仅有的以“年”为名的民间艺术,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和惟妙惟肖的画面给春节平添了靓丽的光彩。

上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上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窗格之上,粉墨登场

“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全诗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

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上一句

年画和窗花好似春节民间艺术中的孪生姐妹,一个装饰门庭,一个点缀窗户,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如果说年画是代表劳动人民的职业画匠的艺术,那么窗花则是广大民众尤其是劳动妇女的艺术。

窗花种类丰富,不只有常见的红色,也有罕见的如河南陕县的黑色,还有河北蔚县、三河和烟台等地的染色窗花以及陕西合阳的纸塑窗花等。蔚县窗花产生于清代晚期,是一个以男性艺人为创作主体的地方剪纸艺术。由于蔚县及其周围区域流行晋剧、梆子和秧歌戏,有力促进了戏曲题材剪纸的发展。俗话说“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到清末民国时期,仅著名艺人王老赏一人所掌握的题材就多达200多种。这种彩色染绘的戏曲人物剪纸通常4张为一套,称为一回,也有8张、12张为一套的,有更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在阳光照耀下,这些彩色戏人在窗格上粉墨登场,成为连台的戏曲演出,令人百看不厌。

1、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译文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是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在如婵娟的月光下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这类花灯均为方形,四面糊裱绢纱,其上画满群众喜闻乐见的演义故事。元夕之夜,百姓围聚灯下,驻足观看,每每流连忘返。元宵之后,花灯被精心收起保存,以待来年再展。若有破损会请画师重绘,以确保灯画新颖亮丽。

上一篇 2023年04月16 06:07
下一篇 2023年05月02 19:18

相关推荐

  • 岛具对所得诗句的具,岛具对所得诗句中的俱的意思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

    2023年04月19 247
  • 元曲是什么形式写的,元曲的形式

    元曲和唐诗宋词齐名。是我国文学史中的一束奇葩。元曲包含两类文体,一类是散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另一类就是包括对白、专为表演的杂剧,名篇包括《窦娥冤》、《西厢记》等。我们今天要说的元曲是散曲,

    2023年04月17 298
  • 形容春天杜鹃花的诗句,形容杜鹃花的优美古诗

    文/辉叔(许日辉)(一)映山红遍掩军魂。岁月峥嵘忆战痕。万里征途烽火路。旌旗猎猎定乾坤。(二)晚春渲泄映山红。玉露朱唇吻晓风。嫩叶遮颜遮不住。芳姿笑掩绿丛中。(三)春深四月子规扬。丽日殷红遍井冈。灿烂

    2023年04月19 311
  • 有关春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春天的古诗30首

    在我们的心里,一直盼望着春天,从除夕开始,从春节那天。春天,在我们心里就已经生根发芽。她在每一个漫长的日子里悄然生长,她在每一颗焦灼的心里都是温暖阳光。我们深深知道,春天,她是美的天使,春天,她是生的

    2023年05月24 225
  • 欲速则不达的下一句,欲速则不达,骤进祗取亡

    现代人的通病大概是太急了,我们总和时间赛跑,凡事都要快,好像慢一秒就会输掉整个人生。吃早饭要快,否则上班该迟到了;约会要快,好赶回去加班;旅游也要快,走马观花似的看景点,拍照打卡……子夏为莒父①宰,问

    2023年04月30 241
  • 雄飞雌从绕林间上一句,雄飞雌从绕林间的意思

    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

    2023年04月18 276
  • 兰花诗句,最经典的兰花诗

    兰花,没有牡丹那雍容华贵,却平添了一丝高贵;兰花,没有荷花的纯净洁白,却留一丝余香让你慢慢品味;兰花,没有茉莉的清新爽洁,最经典的兰花诗,却带有一些沉静让你感到甜美而安神。兰花,历来被国人看作是“高洁

    2023年04月22 236
  • 兰花诗句最出名诗句,十首著名的兰花诗句

    《家语》【春秋】孔子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饮酒·十七》【晋】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和令狐侍御赏蕙草》【唐】杜牧寻常诗思巧如

    2023年04月26 275
  • 元曲人物基本知识,元曲的基本知识点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的基本知识点

    2023年04月16 255
  • 小溪流向远方的下一句,小溪流向远方的比喻句

    小溪流向远方的比喻句,李南,1964年出生于青海。1983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时间松开了手》《妥协之歌》。曾获得首届昌耀诗歌奖、第四届徐志摩诗歌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十月》年度诗歌奖、《草堂》年度实

    2023年05月04 293
  • 形容大风的诗句,描写风刮得猛烈的诗句

    炎炎夏日,描写风刮得猛烈的诗句,每个人都希望吹到一股凉爽的风。风,一年四季都有,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夏风多暖暖,树木有繁阴;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严冬风力重,寒谷鸟声幽。十首有关风的古诗词,体会

    2023年05月25 313
  • 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描写春天景色古诗100首

    春光正好,每每到了这个时间描绘春景的作文命题就会出现在各种考试当中,如何将春景描绘的生动又充满诗意呢?大家可能常有这样的苦恼。不要担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春”情有独钟:白居易醉心于江南春色,《

    2023年05月30 30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