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眼里出西施"上一句是什么?很少人知道,却比这一句更经典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句俗语,它的意思是说由于恋爱双方之间有感情,所以不论如何都觉得对方倾国倾城,国色天香。民间俗语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使语言交流更加轻松,使对话双方更加亲近,大有裨益。或许大家都曾有意无意说过这句俗语,可你知道它的出处吗?
"情人眼里出西施",最早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的记载:"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胡仔只是简略复述,只说它是一句谚语,而并未庖丁解牛般展开分析,这未免让人意犹未尽。
曹雪芹曾在《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引用过此俗语,是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下一句,应为西施眼里出英雄。"曹雪芹使用递进与对仗的手法,以红楼式情趣续写了一句颇为恰当的下文:男子眼里,看女子如西施一般美丽;反过来讲,女子眼里,男子必然是高猛帅气的英雄了。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注释: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因爱慕之情所迷,觉得对方女子无处不美,完全呈现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后两句是说如果彼此有缘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某时某刻相。
不过,上下两句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不存在优劣之分。那么我们再来看清代著名诗人仓央嘉措对它的诠释吧。
《七绝》仓央嘉措
新茶香郁满齿唇,伴得糁粑倍美醇。
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
由于仓央嘉措不会汉语,他现存的诗歌都是翻译家转译而来的,包括那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讽刺吗,不负如来不负卿"。因此,这首诗的诗意显得稍微黯淡一些,"每对卿卿每销魂"也是简单直接、通俗直白,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解认为历史上对"情人眼里出西施"理解最为透彻的一位文人,是清代的黄增。
《集杭州俗语诗》黄增
第一个,“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这首诗是清朝时期黄增的《集杭州俗语诗》,但其实也并不是黄增的原创,早在宋朝时期,“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就已经成了民间的一句。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诠释得接近完美!是啊,即便对方丑如钟无艳,但一旦男人认定她是主角,就会陷入自我陶醉的境界无法自拔,任凭怎么看都觉得美若天仙。这跟"酒不醉人人自醉"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毕竟"色"比"酒"拥有更强的诱惑力。
同在此诗中的"有缘千里来相会"也是著名俗语,黄增对它的理解也非常到位。它最早出自宋代《张协状元》一书:"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但实话说,这有点像歇后语,趣味性浓厚,但缺少一定的诗意。
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出自:仓央嘉措《七绝》意思: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不论对方如何都觉得对方无处不美。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世间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有缘有分。她只是对你嫣然一笑,你便为她痴迷,这是一见钟情,深层次亦是缘分的牵引,这种缘分甚至比"千里相会"更具有宿命性,毕竟相会只是一时,而相爱却是一生。
读罢黄增之辞,不得不说,他续写的两句诗要比原来的两句俗语更美,在诗情画意之外,更多了一层哲学意味,意味深长,引人回味。不知大家还有其他版本?或者有更好的诠释方式?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出自清朝诗人黄增的作品《集杭州俗语诗》。全诗: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注释: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因爱慕之情所迷,觉得对方女子无处不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