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物候规律的诗句,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

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

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

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古代耕织图中的耖田图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

黄宗羲

物候规律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晕.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

唐白居易(乐天)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

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五言律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

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太白)诗: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介甫)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

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诗

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规律:气候与纬度的关系,在北温带,纬度越北,冬季越早。“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早春河面上到处漂浮着的青蛙卵,到了。

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作《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同志《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子美)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含物候规律的诗句

南宋诗人陆游(放翁),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

平生诗句领流光。

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

梅花未动意先香。

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含物候规律的诗句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上一篇 2023年05月15 06:29
下一篇 2023年05月03 14:22

相关推荐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下一句

    岳阳楼下的洞庭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说,李白有诗云“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虽然现在的面积比以前小了一倍,但仍是我国第二大湖泊,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可谓“衔远

    2023年05月02 236
  • 古诗画的作者是谁,《画》的作者不是王维

    近日,杭州临平的超山、龙兴寺、藕花洲等代表性的宋韵历史文化景点迎来了一批漫画、文学、文史方面的专家和青年学子,《画》的作者不是王维,他们承担了临平文联主抓的“临平宋韵文化绘本系列”的创作采风任务。其中

    2023年04月23 303
  •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春江花月夜》全诗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其实,在宋代,诗的发展也令人瞩目。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

    2023年05月19 220
  • 俯首江左有梅郎全诗,江左有梅郎上一句

    ①《闲逸》(现代)佚名光影碧于天,云深不知闲。梦栖诗画里,心泊山水间。②《琅琊榜》第一次动情是那一身素衣长袍的江湖来客凝然立于庄严肃穆的靖王府门前,失神的一刻,十二年的时光交叠。江山似乎还是那个江山,

    2023年04月11 260
  • 上进的诗句,积极上进的古诗

    现代生活压力巨大。心理往往很压抑。所以很多人的朋友圈整天被“心灵鸡汤”整版刷屏~其实很多诗词不仅饱含人生哲理。而且充满了正能量!如果生活在压抑环境中、正不断努力向上的我们1.鼓励人励志上进的诗句有哪些

    2023年04月12 337
  •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谁的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的一首诗,我们早就耳熟能详,熟记于心了,把它稍微改动一下,中间缺一字,就可以变成一首词:在《凉州词》当中,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在气象上,这又该如何解释呢?首先,这里的

    2023年05月24 216
  • 有关于晚安的诗句,古诗道晚安的诗句

    小满已过,转眼间已经到了烈日炎炎夏日。尽管酷暑难耐,可古人笔下的夏日午睡却是那么惬意、闲适。午间小睡,古诗道晚安的诗句,古人称之为午枕、午梦、昼寝等。,或许在这漫长的夏日,我们也可效仿古人,卧着凉席,

    2023年05月01 284
  • 感悟人生的诗句

    《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3.花间一壶酒,

    2023年05月15 221
  • 带卿的诗句,含卿的唯美诗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魏晋陶渊明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

    2023年05月20 296
  • 自作多情自嘲的诗句,自嘲自己一厢情愿的句子

    一*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不违心,不刻意,不必太在乎,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二*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报之以沉默微笑;自己喜欢的人,那就随便怎么样了,自嘲自己一厢情愿的句子,因为你的喜爱会挡

    2023年04月22 258
  • 形容贫富差距的诗句,形容穷人富人对比的诗句

    现代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容穷人富人对比的诗句,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多发。不管身处哪个阶层,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压力,每个人都在经受着不同的苦。先慢下来,放松心灵,来听听古人给我们的经验。宣州

    2023年05月20 267
  • 一抹新绿携春来下一句,一抹清新一抹绿的下一句

    人勤春来早,植绿正当时,今年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5周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抹清新一抹绿的下一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义务植树在推进国土绿化的重要作用,4

    2023年05月02 28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