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钱塘江海塘是中国一项伟大的古建筑,钱塘江的诗句古诗,它与钱江潮一起,是地域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不仅有文化、科技、文学、民俗、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更有精神层面的激励和鼓舞。钱塘江海塘见证了我国人民治理钱江潮涌危害的聪明才智,海塘水利工程是中华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加强钱塘江海塘及周边历史遗存的保护,充分挖掘钱塘江海塘的文化内涵,弘扬钱塘江海塘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走进钱塘江海塘文化,感受这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出来的魅力。
钱塘江潮水浩瀚广大、雄壮多姿,咏钱塘江潮的诗词也视角多面、内容丰富。治塘治潮的大量诗篇,寄托钱塘江两岸人们的愿望,成为钱塘江潮的千载“历史画卷”和“艺术名片”。
我们将通过古代钱塘江诗词探究钱塘江潮水的成因,描绘观潮的风俗习惯,记叙观潮胜地的人文景观,概括历代诗人词家钱塘江观潮诗词作品中反映的“潮精神”。本期,将带来观潮的风俗习惯和观潮胜地的人文景观两个部分给大家赏析。
江潮人潮
- 描绘观潮的风俗习惯 -
描写钱塘江的诗句1、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2、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3、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王师道《十七日观。
唐宋年始,观赏钱塘江潮风光已是沿江人们(主要是杭州人)的一种习俗,外省籍也有仰慕参观的(如著名诗人孟浩然、韩愈 、刘禹锡等)。
北宋年苏东坡所写近十首观潮诗词中,已反映观潮是件八月中秋后的季节盛事。南宋年由于宋室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都,观潮之风更推向顶峰,又是水军检阅操练和“吴儿弄潮”的表演。
明清以后的许多观潮诗词作品中,对观潮风俗习惯有更多的形象描叙,写海宁观潮盛事,以彭孙贻的七言古体《观潮作》为最,长达42行,写到了“三吴仕女”“野卉村姑”、“蒲团老纳”和“襁负儿童”观潮的“人潮”,已是“人声雷鸣不见海,肉屏风立周遭在”。
相辉相映
- 记叙观潮胜地的人文景观 -
对于杭州,观潮诗词中多写了郡亭、樟亭、望海楼和六和塔、安济亭。而对于海宁,观潮诗词中多写到了海昌城楼、白石台(乾隆曾于此观潮)、尊经阁、天风海涛亭(孙中山曾于此观潮)、鱼鳞石塘和占鳌塔(镇海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相映,增添了观潮趣味。
清周思兼《经阁观潮》五绝云:“阁中圣贤书,阁外沦溟水。更上一层楼,大哉观止矣。”清蒋英《长相思·春日登镇海塔观潮》词中有句:“……轩窗曲折,铃铎丁当,浮屠(塔)高接云霄,绝顶升猱。看门开龛赭,滚滚银涛,目荡复神遥。依栏杆,吼听蒲牢。……登临处,长天泬寥,喜狂澜春间,势更滔滔。”
钱塘江潮孕育了无数观潮诗章,观潮诗词的流播,为观潮的人们频添了观赏乐趣和美感,又为“潮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观潮汐所产生的精神(气),西汉时枚乘的《七发》中曾经形象地插叙过。(毛泽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推荐阅读过《七发》)。孙中山于1916年海宁观潮后的一封信中曾说:“有得陪观浙潮,洗涤怀抱”,“洗涤”也就是一种精神感受。他题写“猛进如潮”,也是阐发一种精神和希望。
历代诗人词家钱塘江观潮诗词作品中反映出了以下几种“潮精神”:
猛进的精神
勇敢的精神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潘阆);“侬自年年弄潮水,生来从不识风浪。”(宋·徐宝幢)。
坚毅的精神
“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平坦大道是从历险中取得)(清·郑板桥)。
惜时的精神
博大的精神
“壮哉大地俱王封(都是国家统一的地域),三山六水一天下”(清·毕松)。
正义的精神
“壮志死不息,千年如隔晨”(唐·韩愈);“忠魂与潮汐,万古不消沈”(元·寥毅)……
观潮原是兴趣活动,古代诗人词家引“潮”入脑后产生的这些观感、意识,应该说是进入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作为后代的人们,也可以“古为今用”地吸收借鉴,以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遗产。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G20”杭州峰会期间,正值钱塘潮涌,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宋代文人潘阆的诗词,表达了华夏儿女擎创新之“旗”、弄时代之“潮”的决心。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高潮中,“争舞潮头意气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一起来欣赏。
文中提及的部分诗词完整版!
观浙江涛
唐 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别杭州
唐 姚合
醉与江涛别,江涛惜我游。他年婚嫁了,终老此江头。
经阁观潮
清 周思兼
阁中圣贤书,阁外沦溟水。
更上一层楼,大哉观止矣。
长相思 春日登镇海塔观潮
清 蒋英
蜃气浮空,霓光映彩,石塘捍海迢遥。轩窗曲折,铃铎丁当,浮屠高接云霄。绝顶升猱,看门开龛赭,滚滚银涛,目荡复神摇。倚栏干,吼听蒲牢。正一线雷轰,千寻雪滚,飞来鲸浪岧峣 。何须论朒朏,到中秋、翘首迎潮?兴鼓今朝, 登临处长天深泬寥。喜狂澜春间,势更滔滔。
大海秋潮
清 钱尔复
声连城郭暗,势挟海山雄。
舟楫空濛里,鱼龙战斗中。
回澜秋望紫,阴火昼看红。
壮志酬宗悫,振乘破浪风。
坐观潮亭
清 蒋学坚
孤亭临大海,极目水迢迢。
风过舟狂簸,潮落塔乱摇。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忆钱塘江】宋诗-李觏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胥江通浩瀚,越岭隔岧峣。
破浪平生志,何时鼓画桡。
大海秋涛
明末清初 彭孙贻
雷雨潮声壮,川原秋气雄。
势凌河汉上,波荡盖函中。
积雪连天白,黄流浴日红。
因君生壮思,万里破长风。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 潘阆
海门东向沧溟阔,潮来怒卷千寻雪。浙江亭下击飞霆,蛟蜃争驰奋髯鬣。巨鹿之战百万集,呼声响震坤轴立。昆阳夜出雨悬河,剑戟奔冲溃寻邑。八月钱塘江潮水来临的时候,诗人任询来到浙江亭观看潮水,只见潮汐汹涌湍急,势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曲
清 郑板桥
潮平浪滑逐海鸥。
歌笑青山水碧流。
世人历险应如此。
忍耐平夷在后头。
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潮
唐 白居易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送惠师
唐 韩愈
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1、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2、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3、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司马标《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4、浙江之潮,天下之伟。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
夜宿最高顶,举头看星辰。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
兹地绝翔走,自然严且神。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
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鱼龙惊踊跃,叫啸成悲辛。
怪气或紫赤,敲磨共轮囷。金鸦既腾翥,六合俄清新。
常闻禹穴奇,东去窥瓯闽。越俗不好古,流传失其真。
幽踪邈难得,圣路嗟长堙。回临浙江涛,屹起高峨岷。
壮志死不息,千年如隔晨。是非竟何有,弃去非吾伦。
凌江诣庐岳,浩荡极游巡。崔崒没云表,陂陀浸湖沦。
是时雨初霁,悬瀑垂天绅。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
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鹏鶱堕长翮,鲸戏侧修鳞。
自来连州寺,曾未造城闉。日携青云客,探胜穷崖滨。
太守邀不去,群官请徒频。囊无一金资,翻谓富者贫。
昨日忽不见,我令访其邻。奔波自追及,把手问所因。
顾我却兴叹,君宁异于民。离合自古然,辞别安足珍。
吾闻九疑好,夙志今欲伸。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
衡山与洞庭,此固道所循。寻崧方抵洛,历华遂之秦。
浮游靡定处,偶往即通津。吾言子当去,子道非吾遵。
江鱼不池活,野鸟难笼驯。吾非西方教,怜子狂且醇。
吾嫉惰游者,怜子愚且谆。去矣各异趣,何为浪沾巾。
伍王庙
元 廖毅
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
忠魂与潮汐,万古不消沈!
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或者八月十八前后,都是钱江潮的最佳观赏时间。
根据钱塘江仓前水文站监测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近期钱江潮涌高更高。叠加台风的影响,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如不遭遇冷空气等不利因素的话,今年秋潮将比去年同期更具观赏性。
钱江潮潮头一般为1到2米高,最高可达3米。观潮时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选择安全区域和地段,注意警示标志,切勿翻越防护栏。遵守防潮安全管理规定,主动防避潮汐风险,尤其是不得翻越下堤。
下期,让我们一起了解。
钱塘江对杭州城市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