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病死前后,年长的曹丕继承了父亲的魏王位置,并称帝,对于很有才能的弟弟处处提防,据传曾经让自己的弟弟在七步内写诗,写不出来就杀头。聪明的曹植在哥哥说完后就作出了后来闻名于世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出自两汉曹植《七步诗》。原诗:《七步诗》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一个阶段,曹丕在世时,曹植备受打击和排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释义:豆萁:豆秸。釜:锅。赏析: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
国志卷十九·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上说:
文帝(曹丕)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曹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
皇帝的弟弟被大臣告发,可以体现皇帝对自己的弟弟是提防和存在芥蒂的,否则谁也不敢离间皇家骨肉,皇帝只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没有进行大的处罚。经过多方面考虑,曹丕又给了自己弟弟封王,“(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
本是同根生下一句是:相煎何太急。出处:《七步诗》【作者】曹植 【朝代】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
曹植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希望得到重用,但对于自己的弟弟还是不予重用。“帝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用几句好听的话打发了他,实质上还是拒他于千里之外。
曹植及七步诗 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的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
第二个阶段,曹丕去世后,侄子曹叡(有时也写做曹睿)仍然不信任他。
魏文帝曹丕在公元226年去世,其子曹叡继位,就是魏明帝。压抑了许久的曹植把希望寄托自己的侄子身上,上书曹叡希望能够重用自己。但是曹叡也是仅仅在口头上答应自己的叔叔,芥蒂和防备还是没能消除。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
而说起来这位年轻皇帝就是曹丕与甄氏的儿子,据传在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然而他却依然对曹植不认可。
第三个阶段,多次被皇帝迁封,潜心研学,抱憾去世。
曹丕父子为了防备曹植,多次迁移他的封地,直到去世前留在了陈留。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曹植时常愤懑,有时候也熏熏大醉,来酒精麻醉自己。
清醒时候,纵情于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人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白马篇》、《登台赋》等,世界上虽然少了一位将军或者政治家,却多了一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大文学家。比如他的《七哀诗》对唐代的杜甫的《三吏》、《三别》影响很大。
尤其是晋代和南北朝文学家都把曹植作为自己的偶像,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谢灵运,把天下的才分为十斗(一石),曹子建就独占八斗。这个评价要远远大于太多的赞美。曹植文学上的成功不能弥补其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抑郁和酗酒拖垮了他的身体,公元232年11月,一代才子曹植病逝,年仅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实现了他托体同山阿的愿望。
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
这是陈寿对曹植的评价,他把曹植一生的失败,归结于自己不懂得保护自己,又没有什么权谋。的确,有大才能的曹植确实如此,父亲安排他做事诚恳,他可以喝得大醉。
【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