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的鲈鱼最为出名,写鱼儿最经典的诗句,西晋时江苏吴江人张翰在洛阳为官,秋风刮起来的时候,他想起家乡人正在享受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对朋友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是辞职信的堂皇说法,后世有人猜测当时西晋政局叵测,张翰是以思念家乡为借口匆匆远离是非之地。果然,之后就是“八王之乱”,权贵内斗,部族冲突接踵而来,中原地区动荡了好些年。
这故事不仅关乎美食与乡愁,让人印象如此深刻的还在于张翰这样的人毕竟寥寥可数,更多的古代文人学者都在做官的路途上奔波,难得如此洒脱。张翰的这番举动让“莼鲈之思”成为思乡的典故,后来还有好事者冒名做了一首《秋风歌》: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水兮鲈鱼肥。
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宋·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译文: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二、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宋·。
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
张翰的家乡吴江因为源出太湖的吴淞江得名,这在元代以前是一条长约二十里的大河,东注大海,自张翰以后吴江又以出产鲈鱼闻名史册。后来南朝人范晔写的《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汉末有个叫左慈的道士精通魔术手法,据说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时说“今日群贤毕至,山珍海味大致齐备,可惜少了吴国淞江中的鲈鱼做的鱼末子”,左慈说这好办,他要人拿来一只铜盘装满水,用竹竿安上了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竟然钓出一条鲈鱼,让众人惊讶不已, 曹操说一条鱼不够,左慈就又下饵钓鱼又钓出一条,都有三尺多长,活蹦乱跳,曹操亲自上前去把它做成鱼末子,赐给宴席上的每个人吃。这显然是南北朝时新出现的传说故事,对淞江鲈鱼的推崇应该是从《世说新语》记载张翰的言论才开始的。
淞江鲈鱼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孵化,在淡水中生长育肥的降海洄游型鱼类,栖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产卵,然后溯黄浦江洄游到松江中,以鱼、虾等为食,有的可以长到半米长,此时味美而肉紧,最为好吃。其身呈纺锤形,口阔鳞细,头大而扁,看似有四鳃(实乃两鳃),所以后世也称作“四腮鲈鱼”。《南郡记》称隋炀帝下江南时,吴人曾献淞江四鳃鲈,炀帝品尝后赞道:“金荠玉脍,东南佳味也”,后世也有当地官员把八九月霜降之时的小鲈鱼做成“干鲙”进献皇宫,据说霜后的鲈鱼肉白如雪,没有腥味。
“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熟悉鲈鱼的典故,游历四方要前往吴地的时候特别
“莼鲈之思”的典故还传到了国外,唐代中期的日本国君嵯峨天皇模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道:
1.关于鱼的诗句 1、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4、金麟岂是池中物,一如风云便化龙。 5、方池如鉴碧溶溶,锦。
寒江春晓片云晴。
鱼最有禅意的诗句:01、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 02、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临江仙》辛弃疾 03、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棹歌》戴叔伦
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
餐罢酣歌带月行。
1、劳动故人庞阁老,提鱼携酒远相寻。——《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白居易 2、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枯鱼过河泣》无名氏 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江上渔者》范仲淹 4、鲸吞蛟斗波成血,深。
对鲈鱼的推崇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这时候宋代文人士子以天下为己任、以诗文扬名声,喜欢在各地追怀名人故迹,他们不仅仅继续写诗,还开始把吴江塑造成一个“文化景点”。北宋时,吴江县城被吴淞江分隔,水面相当宽阔,开始只能靠渡船往来,后来庆历八年(1048年)当地缙绅募款修建了木制的“长桥”,因为“形如半月,长若垂虹”,也被称作垂虹桥,桥面建有垂虹亭,后在元代时改建为62孔连拱石桥。当时吴淞江是条大河,有诗人形容“垂虹五百步,太湖三万顷。除却岳阳楼,天下无此景。”
宋元时期不少诗人因莼鲈之思的典故,特地到吴江一游。品鲈脍、饮美酒之余更要登上垂虹桥赏秋色,如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作诗:
断云一片洞庭帆。
玉破鲈鱼霜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苎。
垂虹秋色满东南。
到南宋时,首都临安的馆子里更是卖鲈鱼脍、汆鲈鱼清羹这样的菜品,让文人不用去太湖就能体会鲈鱼的美味。
流程编辑: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