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华夏,多少英雄人物已化为无迹可寻的尘土,游侠荆轲何幸,在死去2000余年后,当年永绝的地方仍世代将他铭记。荆轲塔、易水……丝丝缕缕的印迹告诉人们,那副血肉之躯存在过,生动过,并且留下了传奇。
荆轲行刺的动机虽难以准确界定,但是几千年来众口一词的英雄之说,历代对荆轲的歌咏,当是对荆轲义举的最大赞同。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课时,若能再读一些历代歌咏荆轲的诗,则可以从中看到荆轲在人们心中如何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象。
只重荆轲一片心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有言:“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由此看来,历代人民歌咏荆轲,是因为有感于他的事迹慷慨悲壮: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有言:“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由此看来,历代人民歌咏荆轲,是因为有感于他的事迹慷慨悲壮: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史 李峤 马记天官设,班图地里新。善谈方亹亹,青简见彬彬。 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正辞堪载笔,终冀作良臣。 三不为篇 海顺 我欲偃文修武。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4、《剑客》唐/贾岛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 如。
——陈子龙《渡易水》
地入幽州白日沉,寒云莽莽水阴阴。
亦知匕首难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
——王邦畿诗 过易水
督亢坡前积雪残,画图千载惜燕丹。
行人莫洒荆轲泪,赢得秦王魄已寒。
——汪懋卿《督亢坡》
荆轲“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试图完成劫持或刺杀秦王的壮举,明知凶多吉少,但却视死如归,义无返顾。人们看重的是他的“一片心”,即反抗强秦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虽然失败了,但“赢得秦王魄已寒”,为人民解除了心头之恨。在人们的心目中,秦始皇是强权和暴力的象征,而荆轲敢于蔑视他,、抗拒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反抗强权和暴力的象征。鲁迅在《这个与那个》中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牺牲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则纷纷聚集,见百兆则纷纷逃亡。”而荆轲正堪称这样失败的英雄,所以能受到历代人们的钟爱。
君子死知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春秋战国门荆轲 》作者:周昙 年代:唐 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於期与地图。《丙午十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傍人为余言此荆轲》作者:陆游 年代。
有些诗还涉及到了荆轲为谁而献身的问题。譬如下面的诗: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1.《咏史诗》年代: 魏晋 作者: 阮瑀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2.《咏史》年代: 魏晋 作者: 左思 荆轲饮燕市,。
荆轲原不识燕丹,只为田光一死难。
——李贽《咏史》
“君子死知己”,意为荆轲为知己者死。这“知己者”是谁,诗人没有明说,但一般都理解为太子丹。古人所说“士为知己者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报知遇之恩,如聂政对严仲子,豫让对智伯。二是报相知之情,如俞伯牙对钟子期。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与上述两种情况有所不同。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对荆轲接受使命的过程是较具体的记述:“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以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荆轲的终于许诺,不是因为先此接受了太子丹的什么恩惠,而是因为太子丹推心置腹、诚恳相求。太子丹的复仇,体现了抗击强秦的勇气和决心,并关联到燕国的存亡和其他诸侯国的安危。太子丹的复仇愿望是,“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着说明刺杀秦王并非是一己之私事,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荆轲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而又未能得到施展的人。他“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后来到了燕国,虽身居社会下层却怀抱壮志,结交高渐离,、田光等有志之士。诚如郭嵩涛在《史记札记》中所说:“荆卿胸中尽有抱负,尽有感发,与游侠者不同。”他支持太子丹的复仇,实际上是支持抗秦的力量。豫让为智伯复仇,聂政为严仲子复仇,实际上不过是为厚待自己的人卖命,而荆轲却是为燕国以至其他诸侯国报仇雪恨。前者属于游侠,而后者实为义士。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前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模式,而顾及到荆轲与太子丹在抗秦事业上的共同思想基础,承认他们在这方面的“相知”,那么,陶渊明说“君子死知己”,是可以成立的。
萧萧易水至今寒
历代的不少诗人都被这易水诀别时的悲歌感动了,并为之咏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易水悲歌泪数行。”(陆游《读史有感》);“慷慨悲歌唯击筑,萧萧易水至今寒。”(李贽《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