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关心面越广,他作品的生命就越丰富、越博大、越深厚。”
有“诗中圣哲”之称的杜甫,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明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的一生饱含血泪,他沧桑满目,脸上总是布满忧国忧民的愁绪,他不超脱,也不自在,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什么之情,可他因此而足够伟大!,
1、 少年意气,风姿勃发——《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公元735年,23岁的杜甫赴东都洛阳参加科举,却落第而归。当时杜甫的父亲在衮州做司马,他于是决定赴衮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全诗由“望“字着笔,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抒发着自己傲视凌云的志向。
他踌躇满志地许诺说:
总有一天呀,我杜甫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众生皆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2、长安谋官,倍尝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家书抵万金 上一句是:烽火连三月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令,要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到长安来应试。
原来,这是权相李林甫的一场计谋,他为了显示唐玄宗的声名,便导演了这样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科举不成,杜甫只得转而求助权贵,每日里到处投赠干谒,尝尽了炎凉世态。
3、 山河破碎,沉痛长鸣——《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惶西逃。
那时的杜甫,在听闻太子李亨即位的消息后,便连忙将家属安顿在都州,然后只身一人去投奔朝廷。
杜甫看着那一片花儿垂泪、鸟儿哀鸣的景象,不觉满目凄然,泪湿沾襟。
4、登高望远,遍布沧桑——《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763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这一场空前的祸乱所带来的伤痛却无法轻易弥补。
那时的杜甫年已五旬,忧愁已让他过早地老去,霜发满头,眼眸间是无法掩饰的沧桑。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出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春望》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
诗人独自登上了高台,听着那无边落叶萧萧而下,看着那不尽长江滚滚东流,猿声凄切,诗人的心也愈加凄楚。
他想到了自己少年时的凌云志向,想到长安谋官时的坎坷苦辛,想到国破家亡时的刻骨沉痛,想到晚年漂泊、流落异乡的孤寂落寞…..
那样长久的一世,那样短暂的一生,那种沧桑与悲凉,又哪里是一杯浊酒可以消磨掉的呢?
5、一生心事,尽付于此——《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写在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第二年游览武侯祠时所写。
在这首咏古怀史诗里,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予以了足够高的评价,对他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
可是诗人想表达的仅仅是对诸葛亮的惋惜吗?
不是的,他也是在惋惜自己,惋惜自己半生的无成,惋惜自己才华的空负,惋惜自己遍体鳞伤的一生。
《蜀相》里,短短56字,凝固着的何止是一个人的一生,更是另一个人毕生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