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创作的疑问,元曲代表作

【云帆视点】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中期特点: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云帆视点】

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期特点: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特点: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

高朝先,赣鄱散人,古稀老者,惯以诗词创作为乐,以理论研究为趣。偶遇兴致所赐,间或亦以散文、故事、寓言之类逗乐时光。

关于当代散曲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高朝先

唐诗、宋词、元曲,三者鼎足而立,素称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三座艺术高峰。然而,诗词复兴以来,元曲(仅指散曲)总见短足,相关问题明显突出。为利于当代散曲正常发展,本文仅就目前散曲创作存在的几个标志性问题,提出个人思考意见,并就教于方家。

第一,南北偏颇,完整有缺问题。众所周知,元曲有分南北,且南北二曲又各分剧曲与散曲,故就散曲言,亦有南散曲与北散曲之分。但是,较长时间以来,人们或议论,或创作,或会议、文件导向等,总一直偏于北曲,以至缄默不言“南北”二字,让世人感觉,似乎元曲只有北散曲而再无其他。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以偏概全和以“不知”废“有知”,对我国新时期散曲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元曲代表作,至少不利于传统诗歌的完整继承和创新。,

第一,南北偏颇,完整有缺问题。众所周知,元曲有分南北,且南北二曲又各分剧曲与散曲,故就散曲言,亦有南散曲与北散曲之分。但是,较长时间以来,人们或议论,或创作,或会议、文件导向等,总一直偏于北曲,以至缄默不言“南北”二字,让世人感觉,似乎元曲只有北散曲而再无其他。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以偏概全和以“不知”废“有知”,对我国新时期散曲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至少不利于传统诗歌的完整继承和创新。

就是因为关汉卿写《不伏老》时用了太多的衬字。这是元曲的变化多端的魅力,也见关汉卿的天才创作成就。现代人注元曲,往往把衬字用小字与唱词区别开来。其实元人演唱时衬字也不一定那么明确是哪一个字,不过是根据句意推测而。

第二,南北相混,体制不清问题。例如,一些作者,因为不知何为南曲,创作时只在宫调名前加一“南”字而称“南曲”;因为不知何为“带过”,故而不分南北,只以一曲“接着”一曲姑且“带过”;因为不知何为散套,更不知散套与宫调、声情的关系,只将“前腔”、“么篇”、“尾”、“煞”之类,无分南北地随心所录。尤其对于“衬字”,无论北曲、南曲,只作自由添加,并且以此误认为写散曲比写诗词容易得多,等等。

元曲创作的疑问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起来是基础理论缺失,不知者不为过;也可以理解为复兴之初的正常现象,不能过于苛求。但是,苗之不秀,果则不硕。从“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传统诗歌复兴”出发,诗词复兴不能没有散曲,散曲复兴也不能没有南散曲。对于当代散曲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犹当正视和着力解决,不然不好向后人交待。

一、关于南北二曲。问题多表现在对南曲的不知,实质是对元曲源流与发展知之甚差。关于元曲源流,常听有说元曲源于元代蒙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或乡间俚曲。这种说法是对“元曲”二字望文生义的错误认识。其实,元曲既不是源于元代,也不是源于北方民族音乐,元曲形式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而且无论北曲、南曲,其渊源都与古曲、唐宋大曲、宋词、宋唱赚、金诸宫调等直接关联,最早源头甚至可溯乐府。元代称散曲即称“乐府”,只因盛于元,至清代才称“元曲”。关于散曲,有人认为源于剧曲,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因为许多资料已经显示,散曲形成比剧曲早,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曲体运用上的基本一致性。至于说元曲为什么有南北之分,当然是因宋金和宋元时期政治与军事的南北对峙而成。所有这些,都有许多研究成果证实,在此不必多说。

南曲为什么不如北曲流传广?是不是南曲不如北曲“正统”,还是艺术不如北曲优秀?回答都是否定的。事实是,南曲与北曲分别形成于宋、金两个不同的政治环境之下,不存在谁正统谁不正统。而且南曲形成比北曲早,南曲艺术成就也远胜于北曲。南曲流传之所以不如北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南曲复杂,北曲简单,文人创作多避繁就简,南曲创作少,流传自然少;其二,散曲作者多为戏曲作者而兼有,南戏多为民间艺人集体创作,他们多倾心于剧曲以“娱人”;北戏作者多为文人学士,他们在体制较为简单的剧曲创作之余,为显露个人才华则多作散曲而“自娱”。这种“娱人”与“自娱”的不同,自然带来各自作品和流传的差异。其三,南方语音复杂,无论于声律还是韵律,都给南散曲创作和流传带来困难。比如,北曲一个《中原音韵》可“一统天下”至今,南曲虽有《洪武正韵》尚难得传承。

说南曲艺术成就胜于北曲,是有历史根据的。如王国维先生所说:“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宋元戏曲史》第114页)。元杂剧即北曲,元杂剧体制,一剧仅四折,每折限一宫调,又限一人唱;南曲则不然,南曲自南宋时期“温州腔”的产生称南戏,其一剧就无一定折数,而且多行当合唱一曲,各色又有唱有白,是为南曲之“变化更多”。所以王国维又说:“此则南戏之一大进步,而不得不大书特书以表之者也”(同上第98页)。

因语音复杂最具挑战性的更在艺术创造。南戏于“温州腔”流传杭州初期,就因“改调”而始用“约韵”(即沈约韵),元末有高则诚作《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明代汤显祖作“临川四梦”,其词“以合律称”,“诚一时之隽”,明嘉靖年间,又有魏良辅改革昆山腔,致戏曲始有“板眼”,且与汉字“四声”和“宫商”记谱相融。说南曲艺术含量比北曲更丰,仅此足以为论。

“无为有处有还无”。丢掉南曲,等于断送中国散曲的半壁河山。笔者理解这里有一个令人尴尬的汉字“入声”问题,却无法理解一些人为什么总是那样地仇视“入声”。多少年来,只要一谈声韵,一些人就把“入声”视为大敌。须知,汉字入声,不仅是南曲,而且是包括词与戏曲等韵文在内的原生态特征之一,作为艺术,“原生态”是不容破坏的,破坏了就不是原来的艺术。与此同时,汉字入声,更是中国汉字和汉语自古以来就有的语音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而且汉字“古四声”并不古,直至现代,“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王力《诗词格律》第13页),那么,汉字文明也是不容破坏的,破坏了就不成汉文化。

笔者当然也理解,说“取消入声”,是因为使用入声与普通话应用不一致问题。但问题的实质不是这样。普通话有多少年历史,中国汉字有多少年历史?再说,旧时也有普通话,称“官话”,历朝历代都有当朝当代为实施政令及经济、文化交流所需的官话,但从来都没有与艺术原生态形式发生过任何冲突。今天的普通话不就是元大都时的“官话”吗?元一统中原后,南方语音为什么没有被取消,以“入声”为重要标志的南曲,为什么在那时反而能得到空前发展?今天推行普通话,国家也从来没有限制过任何艺术形态(例如京剧及许多地方戏曲、曲艺等)传统语音的传承,而且相反是提倡“百花齐放”和留住乡音,我们的诗词界为什么就那么自作多情呢?所以说,当代散曲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是缺乏真正的艺术引领问题。

吴旭 宋林发现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三、关于“曲俗”与散曲艺术。首先必须指出,散曲艺术决不是一个“俗”字了得。所谓“曲俗”,是区别于“诗庄”、“词雅”的一种总体风格取向。风格有艺术内涵,但不等同艺术。散曲艺术,首先有着与一切文学艺术一样所必须具有的形象艺术性,只有先讲艺术形象,才有艺术风格可言。诗写形象思维,词写形象思维,一切文学艺术都写形象思维,散曲不能例外。关于散曲的艺术特征,王国维先生考证元曲艺术成就时,在其《宋元戏曲史》中有过这样几段记述,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又说,元曲“文章之妙,亦一言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说得多明白、透彻,与诗词一样,散曲一样以自然为宗,以意境为上。只在语言方面,他说:因自然故,“曲中多用俗语,……辑而存之,理而董之”,并说,“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这就是散曲之“俗”,是“俗”在语言。而语言之“俗”,必辑而能存,理而能懂,自由而有新意。至于北曲与南曲的区别,王国维说“唯北剧悲壮沈雄,南戏轻柔曲折,此外殆无区别。”综上所述,散曲之艺术要义,除风格有别外,其讲自然,讲意境,讲意新,与诗和词的要求并无他样。只不过王国维更有说,元曲“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评价何等之高,其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其艺术更在我们的创造。

[滚绣球]、[满庭芳]、[幺篇]、[三煞]为曲牌名,正如词有词牌名,二者都是文学与音乐结合的艺术作品,固定的曲调配以诗文,可吟可唱。勾引的反义词——离弃、排斥。

曲者,一代之大文学,非能小觑,亦非能轻狂也!

上一篇 2023年04月10 10:42
下一篇 2023年05月31 13:27

相关推荐

  • 描写松树的诗句,描写松树坚韧不拔的诗句

    《论语·子罕》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指在秋冬最寒冷的时节,只有松柏不改本色。由于这种自然属性,松柏历来成为古人赞美的对象。古人赞美松柏,也是对自己坚定志向的表达。本文整理9首松树相关古诗词,

    2023年05月18 239
  • 开心的诗句,简单做人开心生活诗句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幕非常精彩。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带着散兵游勇经过华容道。兵士疲惫不堪,简单做人开心生活诗句,曹操却忽然大笑,部下不解,曹操说:我笑周瑜诸葛亮太笨了,如果在此埋伏一队兵马,以逸待

    2023年06月01 266
  • 元曲人月圆曲牌,元曲曲牌大全

    元·李齐贤《黄钟·人月圆·马嵬效吴彦高》五云绣岭明珠殿,飞燕倚新妆。小颦中有,渔阳胡马,惊破霓裳。海棠正好,东风无赖,狼藉春光。明眸皓齿,如今何在?空断人肠。【注释】①黄钟:我国古代音律的十二律中的六

    2023年04月18 214
  • 孔雀开屏歇后语下一句,孔雀开屏幽默下一句

    数字篇1.半斤换八两——谁也不吃亏2.一团乱麻——扯不清孔雀开屏,五颜六色。3.三十六计——走为上4.二两铁打大刀——不够料5.五更天赶夜路——越走越亮6.六月天穿皮袄——不是时候7.七尺汉子六尺门—

    2023年05月09 234
  • 宣传元曲标语口号大全图片,食品安全宣传标语口号

    一首神奇元曲,明明满篇是痛骂,却把被骂者看乐了,读完大呼过瘾文学作品的历史传承性就在于雅俗共赏。既有能够光焰人间的满纸烟霞,又有足以摧毁世间的蜚短流长,这样才是真正的文学与生活双齐并驾,才是真正的嬉笑

    2023年04月16 240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下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个梗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

    2023年04月11 264
  • 表达牵挂的诗句,很牵挂一个人的经典诗句

    很牵挂一个人的经典诗句,相思是汉语词汇中极美的一个词。相思,是诗人爱写的题材之一,诗人作诗以寄相思,以唯美的意境抒发心中的伤感和惆怅,写就一首首动人的相思诗篇。这一相思,便相思了千年,相思了一生。只凭

    2023年04月22 211
  • 转角遇到爱下一句,转角遇到爱顺口溜

    520!521!这两个由数字而组成的“爱”。代表了简单而美好的爱情。在这爱意满满的日子。对有些人来说,是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气味的日子。但对于有些人来说,看到的只是一年一度的“狗粮盛宴”!吃着“狗粮”

    2023年05月14 251
  • 云卷云舒的诗句唯美

    关注西研会青年分会头条,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小知识~引言诗句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贾岛《寻隐者不遇》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唐·李白《渡荆门送别》3、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2023年05月02 237
  • 关于节约粮食的诗句,节约粮食的古诗10首

    节约粮食的名言1、粒米虽小你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2、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3、民以食为天。4、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5、精打细算半年粮。6、一米一谷,都是春夏秋冬滴汗水的收获,请珍惜!7

    2023年05月17 217
  • 古诗感谢友人的诗句,感谢友人的诗句古诗词

    南北朝时,某一个春日。一个叫陆凯的诗人。看到梅花盛开,摘下一枝。托信使送到长安给好友范晔。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真是浪漫。古人的赠诗浪漫,古人的书信也浪漫。诗词君总结十篇古文。都是古人写给友人的

    2023年05月04 296
  • 静思明事理的下一句,静思明事理前半句

    上联:奋进千程少下联:闲聊半句多。上联:俸薄俭常足下联:官卑廉自尊。上联:海景山船荡下联:宽怀任马驰。上联:疾风识劲草下联:烈火见真金。上联:剑锋出磨砺下联:梅馥发苦寒。上联:骄傲因浅薄下联:狂妄实无

    2023年04月23 29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