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总人口23.5万。垣曲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一、历史沿革
战国时的垣邑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
西汉时的垣县
1、战国魏垣(王垣)邑、阳狐邑。西汉置垣县,治今县东南王茅,属河东郡。东汉改名东垣县,三国、两晋因之。
2、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改东垣县为白水县,治今县东南古城。为邵上郡治;并设清廉县属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白水县为亳城县,又置蒲原县。
3、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亳城县为垣县,废清廉和蒲原二县入,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年)复置亳城、清廉二县。唐武德元年(618年)为邵州治,五年(622年)废亳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清廉县入垣县,废邵州;垣县改属绛州。龙朔二年(662年)属洛州,乾封二年(667年)复属绛州。天授三年(692年)又属洛州。长安二年(702年)再属绛州;贞元三年(787年)改属陕州,元和三年(808年)还属绛州。五代因之。
北宋时期的垣曲县
4、北宋改垣县为垣曲县,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年)改属翼州。元属绛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垣曲县并入绛县,元至元十六年复置垣曲县。明因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解州,八年仍属绛州。
6、1949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9年迁治新城(今县治)。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运城市。
山西“四大梆子戏”形成于明清时期,虽然杂剧也发源并成熟于山西,成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山西“四大梆子戏”不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它观点均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故选D.
二、地名来历
三、风景名胜
1、二郎庙。位于蒲掌乡北阳村东侧。为元代建筑。北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袱通檐用二柱。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埝堆玉皇庙。位于皋落乡埝堆村西北角,现存主体为元代建筑。现存戏台与正殿,为元代遗构。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5、小浪底库区。小浪底库区位于垣曲县古城镇,为小浪底最大库容所在,为北方较大的人工高原平湖,湖心有岛,盛产鱼虾,以“黄河鲤鱼”最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