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近年来,“呵呵”几乎被公认为是最令人反感网络词,没有之一。“哦”可忍“呵呵”不可忍。
“呵呵”几乎可以用到任何地方:赞同时,呵呵,反对时,呵呵;又赞同又反对时,呵呵,不赞同不反对时,呵呵;高兴时,呵呵,难过时,呵呵;相聚时,呵呵,分别时,呵呵。在兴高采烈的聊天激流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呵呵”,意味着对话到了尽头,应该结束了,大家各自洗洗睡吧。
这句言简意赅约定俗成的结束语,想必大家都用过,但你知道吗,“呵呵”这个词不是今人的独创,而有悠久的历史。
上一句是: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 前半句说智者是不会把听来的流言继续传播下去的 后半句说聊天时发现对方发来只有"呵呵"的时候,说明对方已经不想聊天了,没什么有兴趣的话 。
“呵呵”:我本清纯有人考证,“呵呵”的使用记录,最早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
“呵呵”,这两个字,被一个网络调查评为“2013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哦”,则被另一个类似网络调查中摘得桂冠。“哦”的伤害力有多大?网友“叶呆呆”深有体会。她和男友是异地恋,十一假期,她想去见男友,在QQ告。
《晋书·石季龙载记》
“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聊天止于呵呵前面一句是什么,“呵呵”本来是胡人之间流行的一种笑声。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呵呵”这种胡人的笑声也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
《晋书》
这个“呵呵”简直意味深长,有春秋大义,是斟酌用词的范本。曾有人认为苏轼最早使用“呵呵”一词。后有“好事者”继续寻找——感谢网络资源——并发现,在苏轼之前,唐代诗僧寒山写过“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唐代诗人韦庄写过“熏熏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和“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可见“呵呵”二字,既表示类似太子石宣这种冷嚣张,还代指情绪上的洒脱、豁达。
《全唐诗》中“呵呵”一词有三见:
《全唐诗》
1.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
2.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3.韦庄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
《与王几道一通》
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常在信中和文章中使用“呵呵”,表示情绪上的乐观,快乐,显示了这个词的“源远流长”。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其实“呵呵”在宋朝是最流行时期。苏轼最喜欢在书信里用“呵呵”,在已经整理出来的书信中,他至少对别人“呵呵”了45次。
1.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2.我不会把家作为乱搞男女关系的场所。——浦卞 3.你是让我说你实在好呢,还是说你傻好呢?——柳林 3.这怎么是一个既悲催,又不浪漫,然后还刻骨铭心的故事啊?——柳林 4.没有。
例如: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与鲜于子骏》)
大意:我写的词虽然没有柳永的范儿,但是风格独立,也自成一家,呵呵。
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与文与可》)
大意:你要不给我的诗画画,我就自己乱画,然后写上你的名,还到法院告你答应了却不给画,让你赔250匹布帛。呵呵。
黄州时期,苏东坡在《与陈季常》一信中写道:“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大意:只要晚上睡得好,和你的诗很快就能写出来,你难不倒我的,呵呵。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否则就会嗯让人留下笑柄,感觉到嗯虽然你知识很渊博,但是却用不到正地方。嗯,哪个字用在哪个语境当中给你的语文水平和嗯文雅之士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如果你语文水平特别高,那么就用在非常恰当的地方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其实,在宋代最喜欢用“呵呵”的是一些著名的禅师,尤其是在说一些偈语时。
从这个意义上讲,“呵呵”可谓是根正苗红。苏东坡恐怕也不会想到,在若干年后,他喜欢用的“呵呵”竟落得如此下场,呵呵。
……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米芾《德忱帖》局部)
“呵呵”:我也可以很潮
再往后,鲁迅先生也玩过“呵呵”,壹读君随手翻翻就看到了两处(见于《立论》和《且介亭附记》),而且鲁迅先生玩法很潮,和当下最新的用法十分接近。下面是《立论》全文:
“是么,呵呵……”“呵呵”?居然用了“呵呵”?这个词居然出现在我和L的对话当中。但我马上安慰自己:这是L的用词习惯,我要理解,这么多年的好友他怎么可能有嘲笑、冷笑的意思呢?但是,为了以后避免不愉快,我很有必。
鲁迅《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呵呵,意为笑声的拟声词。网络用语:在否定对方的同时,表达强烈的嘲讽和不屑。正式谈话:最好避免使用呵呵,不然会让对方感到你不尊重。在 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和BBS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呵呵”这个词被越来越多。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鲁迅先生,您的“呵呵”实在用得太九零后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