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演变故事可以从中国戏曲的鼻祖金元杂剧和散曲说起:话说一代元曲大师关汉卿喜好旅游“一心待向烟花路上走”:元灭宋后他就由大都出发南游一直到达南方的扬州、杭州等地。当时的杂剧在北方已很成熟,南方却对此知之甚少,杭州并无任何杂剧的创作与演出。有人将关汉卿南下视为北方杂剧南移的开端。
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乾隆年间是四大徽班进京,现在是正式形成后的京剧首次进入宫廷演出),之后因为实际掌握政权的慈禧太后的喜爱,京剧在皇家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日渐走向成熟。
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京剧与元杂剧有较大的不同,元杂剧表演手段更单一,京剧更丰富。在音乐形态上当然差别就更大了,京剧音乐主要是用京胡伴奏的板腔音乐,主要有西皮和二黄两种。但是元杂剧的音乐则属于有曲牌名的填词,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