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海外科技风云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杂剧”这概念自唐代以来即有之,宋、元、明三朝都在使用,但其内涵则因时代而异。不仅如此,在前人的使用中,“杂剧”与“院本”、“传奇”等也往往有说不清理还乱的瓜葛。考察元杂剧,对此基本问题当然得搞清楚。那么“杂剧”的来龙去脉如何?在今人的眼中,“杂剧”通常被视为元杂剧的简称。其实,该词在历史上不仅仅指元杂剧,也不是元代人的发明。下面,就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元杂剧表演剧照
向有“蜀戏冠天下”之说,“杂剧”的由来即跟蜀地演艺活动有关。李德裕在《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里就提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南蛮(南诏)攻掠成都,“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两人,医眼太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据戏曲史家任二北考证,“杂剧丈夫”指演杂剧的男演员,“子女锦锦”则是“演杂剧之女伶”。任先生认为:论我国之歌舞剧,最迟已有于汉,演变至晚唐,总结于西蜀之有杂剧一事,遂为后此发展于宋金元明八百年间种种类型之杂剧,立下不磨之基础,岂非我国戏剧史上一件大事乎!
元杂剧绘图
“杂剧者,杂戏也。”(《太和正音谱》)唐代杂剧实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各种杂耍伎艺,如同包罗各种表演技艺的汉代百戏一样;狭义则专指当时流行的以讽刺为主的参军戏。以诙谐嘲弄逗人笑乐、隐含劝讽的俳优演出在中国自古有之,后来发展为“参军戏”,又名“弄参军”。一般由两个演员做滑稽表演,有点像现代的相声,参军逗哏,是主角;苍鹘捧哏,是次角。有时也把参军作为被嘲弄对象,元朝为什么会出现元曲,以苍鹘扑打参军而演出告终。唐末五代,参军戏的角色有了发展,且有女角出场,逐渐向宋杂剧转变。
元杂剧表演剧照
宋代,“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惟以杂剧为正色。”(《梦粱录》)宋杂剧角色有五类:(1)“末泥”,是计划演出的,相当于班首兼主演;(2)“引戏”,负责监场和开场引戏,又兼“装旦”(饰演女子);(3)“副净”,多扮装傻充愣的角色,由参军发展而来;(4)“副末”,插科打诨以逗趣,由苍鹘演变而来;(5)“装孤”,当场扮官员,由主伴奏者兼职。
宋杂剧角色剧照
在演出体制上,宋杂剧包括三节四段第一节为一段,先表演“寻常熟事”,称为“艳段”或“焰段”;第二节包括两段,表演两则“正杂剧”,乃是整出杂剧的中心内容;第三节为一段,叫做“散段”,为“杂扮”表演,是跟今天的戏剧小品类似的玩笑段子。较之有严格结构体制和演唱规则的元杂剧,宋杂剧则体式较松散,是演出滑稽故事的短剧,其剧本今皆不存。明清杂剧也属于短剧,它不像元杂剧有一个角色主唱到底,而是司唱角色不固定,有较大的灵活性;此外,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折不等,也不像元杂剧那样基本采取“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明初杂剧已开始用南曲演唱。
宋杂剧绘图
永嘉杂剧剧照
还有杂剧和院本之异同。《太和正音谱》曾就“杂剧”概念在戏曲史上的来龙去脉作过简要描述:“杂剧之说,唐为传奇,宋为戏文,金为院本、杂剧合而为一,元分院本为一、杂剧为一杂剧者,杂戏也;院本者,行院之本也。”其中,谈到了宋金时期杂剧、院本“合而为一”的史实。宋、金南北对峙时期,宋杂剧开始分为两支。在南方,宋杂剧逐渐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形成了南戏;在北方,则成为金院本、元杂剧的先驱。院指“行院”,院本就是行院艺人演剧时所用的脚本。金元时,行院常指当时艺人接客和献技的场所,亦用于称艺人。金院本和宋杂剧在体制上十分接近,如院本称为“五花爨弄”的五种脚色就跟宋杂剧一致,所以元人说:“金有杂剧、院本、诸宫调;杂剧、院本其实一也。”(陶宗仪《辍耕录》)由于金院本与宋杂剧同,今人亦合称二者为“宋金杂剧”。
宋金杂剧考古书籍
金院本也包括艳段、正院本和杂扮三段,但院本的三段在内容上联系更紧密些。可以说,金院本是宋杂剧向元杂剧的过渡形式。到了元代,情况有所变化,如元人所言:“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夏庭芝《青楼集志》)也就是说,“元人既创新杂剧,而又有院本,则院本殆即金之旧剧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事实上,元代勾栏中演出的既有前朝遗传的“院本”又有当时新兴的“杂剧”元人也写过院本,但跟金院本一样,剧本均已无存。后来,明代人又有称元杂剧为院本的,如叶子奇《草木子》所谓“北院本特盛,南戏遂绝”(北院本即指北杂剧)。
金杂剧俑
较之宋金杂剧,元杂剧的角色分工更细致,有末(男角)旦(女角)、净(花脸)、丑(小花脸)等。其中,又根据人物身份再作划分,如末有正末(男主角外末(次要男角)等,旦有正旦(女主角)、外旦(次要女角等。此外,还有扮老太婆的“ト儿”、扮老年男子的“孛老”、扮流氓强盗的“邦老”、 扮不正经女人的“搽旦”、扮随从人员的“从”、扮皇帝的“驾”、扮官吏的“孤”、扮读书人的“”、扮农人的“禾”以及扮小孩的“徕”,等等。元杂剧以正末、正旦为主要角色,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
元杂剧角色剧照
较之宋金杂剧,元杂剧有成熟的结构形态和表演体制。剧本通常为一本四折外加楔子,由曲(唱词)、科(动作)、白(说白)三者组成。白指“宾白”,即戏中人物的说话,“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还有“带云”(主唱人物在唱曲过程中附带说的话)、“背云”(背白,打背躬)、“内云”(人物在后台说话)等名目,各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科指“科介”,即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武打、歌舞等,如“做谢科”就是演员做出向人道谢的动作。
元杂剧武打戏剧照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杂剧和传奇之异同。“传奇”这概念,《元曲鉴赏辞典•读曲常识》认为所指有三:“一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也叫传奇文。二指明清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发展。三指元杂剧,元代和明初常用。”的确,唐宋传奇指小说,明清传奇指戏曲,这是最基本的分野。略须补充的是,元人有时也用“传奇”指称南戏,如南戏《小孙屠》开场问答:“后行子弟,不知敷演甚么传奇?(众应)《遭盆吊没兴小孙屠》。”这开场问答虽为第一出,但并非剧情本身,而是演员走上台来借此方式向观众说明今儿个演啥戏,交代一下故事背景等,有点像现代舞台上的序幕,《小孙屠》即《遭盆吊没兴小孙屠》的简称。
《小孙屠》剧照
用“传奇”来称呼当时新兴的北杂剧,在元代屡见。如《辍耕录》所言:“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流,世传谓之杂剧。”(“乐府”指散曲《中原音韵》有“前辈《周公摄政》传奇”之语。《录鬼簿》著录关、王、马、高等元杂剧作家及作品,亦标明是“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天一阁本《录鬼簿》中有元末明初贾仲明以[凌波仙]曲子为诸家补写的吊词(挽词),也称杂剧为“传奇”,如挽武汉臣曰:“《登坛拜将》穷韩信,《老生儿》关目真,新传奇十段皆闻。”这“传奇十段”,便指武汉臣的《老生儿》等10部杂剧。
周公摄政绘图
三、元曲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继承了传统文学,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
南戏绘图
首先,该剧第四出,王金榜之母一出场就讲得清清楚楚:“老身赵茜梅,如今年纪老大,只靠一女王金榜,作场为活。本是东平府人氏,如今将孩儿到河南府作场多日。今早挂了招子,不免叫出孩儿来,商量明日杂剧。”王金榜明明是演“杂剧”的,怎么会紧接着在第五出就报出那么多“南戏”来呢?这显然不合逻辑。其次,河南府即今河南开封,东平府即今山东东平,二地皆属元杂剧发达的北方地区,而南戏则发源于温州并流行于南方地区(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宦》剧是元代作品,按剧中所写,王金榜家班是冲州撞府流动演出的“东平散乐”。若说这个北地戏班会跑到河南地带去演出南方戏曲,这实在有悖情理。
南戏(永嘉杂剧)剧照
南戏剧照
第五,该剧第十二出写爱上了王金榜的延寿马,甘愿当“路歧”(指不在固定场所演出的艺人)王家戏班做上门女婿。王父对他进行艺术测试,说“我孩儿要招个做杂剧的”并问他:“你会甚杂剧?”后者答:“我做《朱砂担》浮沤记、关大王《单刀会》,做《管宁割席》破钵儿,《相府院》扮张飞,《三夺槊》扮尉迟敬德……”接着又考了“院本”,却未提到南戏。这段描写与前文金榜母亲所言相呼应,再次说明王家班是演北杂剧为主的戏班。
元代中业,杂剧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显示剧作家的独特追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
关大王《单刀会》剧照
诚然,王金榜报“传奇”剧目时也提到《张协斩贫女》、《孟姜女送寒衣》等,即便认为这并非当时杂剧、南戏的共有题材而仅仅是指南戏,上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卷“传奇”条所言仍有疑问。因为,既然《宦》剧所谓“传奇”将北剧和南戏都包括其中,就不是单一的概念,仅仅以之作为南戏又称“传奇”的例证当然也就欠妥。总之,我的看法是,《宦》剧是南戏,但剧中所述未必全是南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元曲繁荣的原因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短暂的,但是国力空前强大的,元曲能和和唐诗、宋词并例齐名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戏曲兴盛原因一、 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 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2。
《唐戏弄》
《元曲鉴赏辞典读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