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我国的一句气象谚语,据说在圣经里也有类似意思的谚语表述,可见不同区域民族在认识总结客观规律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
过去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天天气象预报、及其气象知识,但凭着长期的观察气象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灵验实用的气象谚语,谚语朝霞不出门下一句是什么,以指导人们依据气象谚语及时调整和预防气象变化。,
谚语言简意赅,但要道出其后隐含着的真实的气象本质、揭示其气象科学规律,却并非我们想象那样简单。
首先,我们看看霞是怎么形成的。
1、”朝下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一句通俗谚语。2、”朝下不出门,暮霞行千里“出自唐代的一首诗《占雨》,作者不可考。主要意思是早晨出现霞,预示天气要下雨;傍晚出现霞,预示天气晴朗。
霞的形成与太阳光线密切相关。日出日落时,太阳处于地平线附近,太阳光斜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阳光中波长较短的紫光、蓝光会被削弱,剩下的黄、橙、红色光则会被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和尘埃散射,使天空与云层都染上了美丽的颜色,因此形成了朝霞和晚霞。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一句民间气象谚语。说的是,如果早上有霞的就不要出门,因为天气可能会不好。而傍晚有霞的时候第二天天气会很好,可以出行。
那么,为什么可以通过霞来预测晴雨呢?
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
那么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又为什么预示着天气晴好呢?
天将雨,鸠逐妇。“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天将雨,鸠逐妇。”出自古诗《占雨》,作者不详。意为:清晨如果出现朝霞的话,那么就不要出门(天气会不好),傍晚的时候如果出现晚霞,那么可以出远门(天气会很好)。
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气,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晚霞的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气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也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早晨出现朝霞,说明西面有降雨云层,而大气一般是有规律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西面的降雨云层就会慢慢东移,雨水很容易下到我们这个地方。当傍晚出现晚霞时,说明东面有降雨云层。
还有一种解释是:
春夏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少,如有鲜艳的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坏天气将逐渐逼近,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本文内容来源于《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