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元曲,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作品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被认为是写秋天最好的作品。
如果说《天净沙·秋思》是最好的秋天作品,那么隐娘今天要介绍的一首元曲《折桂令·春情》,这是最好的相思元曲。其中的首句包含三个“相思”,读一遍,就让人回味无穷。
1、唐诗: (1)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2)江雪 唐代:柳宗。
《折桂令·春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这首《折桂令·春情》,唐诗宋词元曲,又名《蟾宫曲·春情》,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作品。起首句连用三个“相思”,读来婉转深情,又音律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折桂令·春情》,又名《蟾宫曲·春情》,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作品。起首句连用三个“相思”,读来婉转深情,又音律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 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
全曲描写一位年轻女子的相思之情,首三句说少女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相思之病;次三句极表少女处于相思中的病态心理与神情举止;后二句则点出少女害相思病的原因;最后以既形象又含蓄的笔墨逗露出少女心中所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难以排遣的情绪。 宋词:《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意思: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
曲子起首句连用三个“相思”,一下子就点明了整首曲子的主旨,同时,读者从“相思”中,足可感受到少妇对丈夫的忠贞和感情的热烈。
“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又透露出她与丈夫共同生活不久就天各一方,自己独守空房的可悲遭遇,仿佛听到了少妇在喁喁自语,这自语中却掺杂着无尽的哀怨,也掺合着少妇敢为情死的意念。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这三句是漂亮的鼎足对。“身似浮云”表现了少妇坐卧不宁的心态;“心如飞絮”表现了少妇的魂不守舍;“气若游丝”表现了少妇因思念而恹恹欲病的形态。
短短几句,就足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恋情之深。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到此,作者点出了少妇相思的根源。几句话,就将我们带入一个余香缥缈.思情摇摇、迷乱怅惘的意境。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元曲杂剧经典名篇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等。散曲经典名篇:〔双调〕沉醉东风 送 别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
最后,作者着重点明了少妇害相思病最严重的时刻——“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将少妇孤灯伴长夜的寂寞推向极致。一连四个“时”字,将这相思绝好地展现出来,强化了主旨的表达。
这首元曲语言上的一个特色便是首三句都押了同一个“思”字,末四句则同抑了一个“时”字,不忌重复,信手写去,却有一种出自天籁的真味。这正是曲子不同于诗词的地方,曲不忌俗,也不忌犯,而贵在明白率真,得天然之趣,一也就是曲家所谓的“本色”。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
这样的连用叠字,在唐诗和宋词中,比较少见,但在元曲中,就显得天然有趣,这可能就是元曲的魅力吧!
图片作者:呼葱觅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