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姚燧《醉高歌·感怀》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晚景。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
【注释】
①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在元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元曲。曲,顾名思义,写出来是为了唱的。那么,古人是怎么演唱元曲的呢?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只有一支曲子的叫小令,有多支曲子的叫套数。所谓一支曲子,就是在一个曲牌。
②醉高歌:中吕宫曲牌名,亦入正宫。又名“最高楼”,小令兼用。
③十年:并非实数,言其多年。燕(yān)月歌声:用战国时荆轲的掌故。《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此句写作者在京城中意气纵横的生活。燕,指元京城大都。
④霜:喻指白发。一说“吴霜”即指江南的寒霜。
⑥已在:一作“晚节”。桑榆晚景:原指日落景象。此处喻年老。《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关于写沙漠的元曲有:《撒哈拉的故事》、《荒漠的歌》、《大漠孤烟直》、《黄沙》、《沙漠飞鹰》等。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沙漠有着原始而灿烂的美,在沙漠中可以领略到无边无际的大地,浩瀚的沙海与迷人的日落,清晨的霞。
【翻译】
十年京城观赏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是白霜点点。西风吹起,兴起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在 欢乐颂第三十四集中,安迪刘涛和祖峰奇点这对高智商情侣的日常额昂很多观众看不懂了,比如安迪魏渭用元曲也么哥调情,就这个也么哥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 思,看来文化不够看个电视都跟不上节奏,谈恋爱谈成安迪魏兄这样的,时不时吹笙鼓。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宫调: 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的宫调。
这组曲子约作于姚燧临近七十岁时。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姚燧出任江东廉访使。当时他已年逾花甲,几经宦海风波,辗转于北方、南方,历尽风霜雨雪,悲欢离合,早已厌倦了这种宦游生活。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姚燧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想必到九江巡视,之后有感而作《醉高歌·感怀》。这四首曲子或不作于同时。
企业回可以了解下北京东城区东岸音乐实验学校,原中音鼎石。该学校作为北京仅一所的专业国际音乐中学,学校借鉴国外音乐学院的大学本科及预科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可以衔接国内外大学的音乐课程,让学生能提前适应音乐学院学习模式和内容,。
【赏析】
【作者简介】
姚燧(1238—1313),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少孤,为伯父姚枢所抚养,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以散文见称,与虞集并称。散曲抒个人情怀之作较多,曲词清新、开阔;摹写爱情之曲作,文辞流畅浅显,风格雅致缠绵。与卢挚并称“姚卢”。原有集,已散佚,清人辑有《牧庵集》。
【赛大家书法集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