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 5. 6.
有一个著名的灯谜:“一弯新月”,打七言唐诗一句。
谜底是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谜贵别解,杜甫诗的原义是形容乐曲的美妙,如天上之仙乐。而谜底把乐曲的“曲”别解成弯曲之“曲”了。曲这个字的两个主要词意正是弯曲和乐曲。
元曲分为北曲和南曲,而北曲又分为散曲和杂剧,通常讲的元曲其实就是北曲中的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大体和一首单调的宋词接近,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有衬字、曲韵和宫调曲调。
曲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曲,象器曲受物之形。”许慎从小篆的字形(6)分析,认为“曲”是像器物中间圆曲能够盛受物体的样子。其实,从甲骨文(1)和金文(2)来看,曲更像一种类似曲尺的弯曲的器物。至战国时期的竹简,曲字已经写成(3)、(4),曲尺内的笔画没有了。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林-释曲》中说:“商器曲父丁鼎作(2),其框内文饰之劃,有繁有简。汉无极山碑的“窈窕(5)隈”,以(5)为曲,而框内已省去文饰。”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和杂剧的合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汉赋并称。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狭义。
所以“曲”的本义就是弯曲,元曲里面的艳曲,与“直”相对。古语有“宜曲则曲,宜直则直”之说。“曲径通幽处”就是指弯曲的小路。
从弯曲的本义引申为“邪曲”、“偏邪”、“不正直”等含义。比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有度》)意思是要想让老百姓安宁、国家安定,就得去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守国家法令。屈原《离骚》里有“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媚俗之人背弃规矩,追逐邪曲的反感。
古代曲尺
曲还有深隐之处的含义,如“心曲”就是指内心深处。《诗经》中有“乱我心曲”之句。晋张协《杂诗十首》中云:“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当“曲”用来表示歌曲、戏曲的含义时读作qu3,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乐章为曲,谓音宛曲而成章也。”看来,乐曲、歌曲、戏曲之曲,都是从其曲折婉转的音调而得名的。成语“曲高和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
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
汉代乐府机构
全元散曲
关汉卿
夸张谐趣也是元曲特色。元初散曲家王和卿的小令《醉中天·咏大蝴蝶》: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全曲构思巧妙,想象奇特,风格恣肆朴野,语言浅近通俗。
牡丹亭
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