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本书,实属偶然,我近期在网络上看马未都的脱口秀《观复嘟嘟》,之后又下载了他主办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APP,在翻阅APP时,偶然看到了《小文65》一书,随即购之。
一听是小文,即想,读起来会不太费劲,也无需花太多时间,同时又能学习有关文化、收藏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对人生知识方面的拓展吧,国学并不专业的我这样想着。
书并不厚,大概13万字,花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快速浏览完。
这本书是马未都先生给其他著书人写的序与跋的结集,共65篇小文。
我看书的时候,也会有个习惯,先看书的序与跋。看序能先知书的概括,大致了解一下该书的内容,以方便接下来的快速阅读,事半功倍;而阅跋,则可知他人对本书的一个总结。
戏有序幕,曲有收尾,至于说中间的内容,就需要读者一步一个脚印自己前行了。
读书笔记,马先生的这本书,虽然都只是不同文化门类的小篇的序文或跋,但当你读完之后,却有着一种“管中窥豹”的感觉。全书分为三个方面:
1、 文化
这种看法实际反映着王国维对元剧认识的不足。如果我们不是把关、白、马、郑当作“戏剧家”来看待,而是以“元曲家”来看待,“曲”为作家所作而“白”为伶人所作,也许就不会完全“不可思议”。进而我们才可以理解元剧何以思想“鄙陋。
2、 收藏
3、 杂谈
深以为然。
古镜当天秋正磨,玉露瀼瀼寒渐多。星斗灿银河。泉澄潦净,仙桂影婆娑。[幺]不觉楼头二鼓过,慢撒金莲鸣玉珂。离香阁,近花科。丫鬟唤我:“渴睡也,去来呵。”[赚煞]紧相催,闲笃磨,快道与茶茶嬷嬷:“宝鉴妆奁。
比如。
书里说:“前者注重架构之美,尽可能将建筑骨骼暴露在外,以示木与石或砖的质感区别;而后者的骨骼隐藏于体内,从外观上无从寻找,继而形成整体无差别的展示。”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
西方的教堂整体完工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而东方的一个建筑群落,十几年就完工了。无论东方西方,对于修建宗教建筑来讲,都需要有一种虔诚的心境和高超的手艺,名利在思想之外,在建造建筑本身也是场人生的修行。这也就是当今大家都很敬佩的“匠人精神”吧。
再者。
在一篇介绍《宋词三百首》的序里,用一句很简单的表述,就说清楚了,唐诗、宋词、元曲三首的不同,他们是情绪—情节-故事一路变化而来,唐诗由于格律的限制,多善于情绪的表达,而宋词有曲牌的优势及和短句的变化,就可以让情绪与情节兼顾。元代有小曲,明清有小说。
比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情绪,也有情节,更有画面感。我一直觉得这句词里有种偶像剧中的那种画面感,而这种惊觉之感,又像是一个人忽然看到某一文物或古董的喜悦。
每篇小文都配有一个二维码,扫码进入,读者可以读到这篇文章背后的小故事,贼有趣。
“方寸之间,景深无限”,小文之中,触类旁通,领略艺术之美;“虽然未必能使你们躲过时代的明枪暗箭,到或许能帮助你们增强拔箭疗伤的能力”马未都在书里这样说。
我苟认为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气,列如:汉诗的雄气,初唐的'华丽,盛唐的浪漫,晚唐的忧愁,宋词的豪壮(太多了),元曲呢吸收了前面罗列的文采,采万家之笔,吸万家之风,独成一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观复博物馆,我也会择日去之,毕竟“拔箭疗伤”的能力相当重要,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