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吟咏的诗作,也是毛泽东为家乡写就的唯一一首诗作。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乐发源地的韶山,一名韶山冲。1902年,毛泽东在父亲毛顺生的安排下,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识字后,父亲开始让毛泽东学习珠算,帮家里记账;1904年秋,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1905年春,又先后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1906年秋,入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1907年,毛泽东暂时停学,白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在毛泽东17岁那年,缅怀革命先烈红色诗词十首,父亲答应他外出求学。1910年,在毛泽东走出韶山到湘乡县东山学堂外出求学时,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韶山生活17年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后,到长沙求学。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民协会,领导故乡人民革命。1927年1月,毛泽东在考察湖南五县农民运动期间,回到韶山,调查了5天。这次考察,他步行1400余里,历时32天,掌握了大量资料。同年2月,毛泽东回到武汉,在武昌都府堤41号赶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讴歌农民运动的伟大创举。同年秋天,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韶山。
缅怀先烈的诗句如下:夏明翰《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邓恩铭《诀别》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恽代英《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释义: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倘若龙。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起初的题目叫《归故里》。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毛泽东用回忆追叙的方式,艺术地概括了韶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深情地歌颂了韶山人民的伟大志向和英雄气概,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揭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诗中对神话﹑人物﹑风物﹑历史﹑地理和古典诗文加以观照、改造和重铸,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纵览全诗,首以“别梦”开端,暗示回到故乡,而又荡开到“三十二年前”;末以“喜看”作结,正面形象歌颂。句句都直抒胸臆,合读恰成一篇气势雄厚的革命史诗。
企业回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一路走好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党员称同志) 左联:YYY敬挽。 上海九天陵园一对一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