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华夏传统文化中,《论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代中国,温故知新的励志句子,凡是接受过中国基础文化教育的人,基本都能背诵几个论语中的经典句子,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折扇
一、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诚信
二、“言必行,行必果”出处
“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论语》中的子路篇,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在古代中国,“士”是指读书人,也是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在这里,子贡和夫子聊起来“知识分子价值观”问题。学生子贡向自己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夫子必然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当时就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分级标准”,具体的标准如下:
有羞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他们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这些人可谓是最上等的知识分子。这是因为他们不光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还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懂得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他们可以被认为是次一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可能没有什么治国之能,但是他们懂得孝道和“长幼有序”,也算是不错的知识分子了;
温故而知新的下一句:“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有四解:1、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2、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
那些固执浅薄的人,但是还能够懂得“说话算话、做事认真”的人,也能勉强算做最低等的知识分子。
三、国士蔺相如
对于很多人来说,“完璧归赵”的故事肯定不会觉得陌生。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名上卿,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温故而知新下一句是可以为师矣。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寓意:“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在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觊觎和氏璧,便表示愿意用十五个城池来换取和氏璧。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当时的赵国畏惧于秦国的军事实力,虽然明知道秦国是找机会骗取和氏璧,但又不敢不派使者出使秦国。最终,由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面对秦王的无理举动,蔺相如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甚至不惜以自身性命相逼,最终使得完璧归赵,成就一段“国士无双”的佳话。
四、小人项伯
在孔夫子的眼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所描述的小人呢?我想肯定是那些不懂得是非,不懂得大义,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承诺做事的人吧。如果要从历史长河中寻找一个,那么我想项伯可以算一个!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项伯本是项羽的叔叔,名项缠。在秦统治时期,项伯在早年行侠仗义的生涯中,与张良有比较深厚的交情。在鸿门宴事件前,项伯因为感念于张良的旧恩,向张良泄露项羽的计划。在刘邦的拉拢之下,不光甘当刘邦的说客,还在鸿门宴上借助舞剑来保护刘邦。正是由于项伯的竭力保护,才让刘邦逃出生天,范增诛杀刘邦的计划功亏一篑,楚霸王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之畔。
在鸿门宴事件中,项伯固然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但是他能够算得上一名优秀的士人吗?恐怕算不上吧,一个是非不分,不懂大义,只懂得“言而有信”的人,不仅不可能“于国有功”,还很有可能“于国有害”,所以,孔夫子说他们是最低等的知识分子丝毫不为过。
1、温故而知新下一句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该句出自于《论语》,意思是,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3、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结语
当自己承诺的事情是“不义”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自己的承诺,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才是一名知识分子的明智行为,才不会成为孔夫子口中“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