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搞笑版,木兰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和事迹可能存在民间原型,但木兰的真实名字早在唐前已不清楚。《木兰诗》所讲人、事,当是在民间原型故事基础上,为塑造木兰英雄形象又进行过文学加工。
“花木兰”这个名字,是明代文学家徐渭起的。徐渭的戏剧《雌木兰替父从军》,开首即言:“妾身姓花名木兰……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娶过俺母亲贾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岁。”如此详细的身世介绍,只能是艺术家的师心独造,不能当作史实。明清时期大量记载木兰事迹的方志、野史,内容大多靠不住。各地木兰庙、孝烈将军庙,皆源于木兰名声,主动附会其乡籍所立。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木兰为魏姓女子,替父从军,返乡后天子欲纳木兰,木兰以死相拒。此碑文、碑石现存河南商丘虞城县周庄木兰祠前,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记载木兰生平的石刻文献。但唐宋以来,木兰庙、木兰祠在全国不止一处。凡木兰庙所在地区,都会竭力证明木兰为本地人。木兰到底是何方女子?如今恐怕难说清楚了。
郭茂倩。《木兰诗》的作者是郭茂倩,是一篇乐府诗,同时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又名《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
对于《古今乐录》所说“木兰,不知名”,应该这样理解:“木兰”只是复姓,名字却不知道了。木兰生活的北魏时期,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本多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许多双字或三字姓都进行了简化。北魏前期兵役制度主要为世兵制,作战部队是以鲜卑人为主体,汉人仅负责“服勤农桑,以供军国”(《魏书·刘洁传》),一般不服兵役。根据《木兰诗》反映的时代和地理环境分析,木兰很可能是一位鲜卑族姑娘。智匠说“木兰,不知名”。但诗中四次提到“木兰”都是人称代词。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木兰”为姓氏,其名已不可考。
《木兰诗》作者是佚名。《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