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鹤西去的下一句,驾鹤西去对联

前阵子,一则老人去世后、家中灵堂来了一只仙鹤的新闻,令很多人联想到“驾鹤西去”(当地拥有大面积芦苇荡,是丹顶鹤重要停留地)。2021年4月27日,“黄药师”曾江去世,许多媒体也冠以“驾鹤西去”的标题,

前阵子,一则老人去世后、家中灵堂来了一只仙鹤的新闻,令很多人联想到“驾鹤西去”(当地拥有大面积芦苇荡,是丹顶鹤重要停留地)。2021年4月27日,“黄药师”曾江去世,许多媒体也冠以“驾鹤西去”的标题,来表达对曾江先生一生的缅怀。

我们听到“驾鹤西去”的词,往往包含着生者对离去之人的寄托,希望身故之人只是“羽化登仙”,乘鹤去了仙界。也不失为一种慰藉。

那么,为什么是鹤呢?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仙气的,成了”仙鹤“?神仙的专属坐骑一直都是鹤吗?

从骑鸟说起

对先民而言,鹤并不是仙界的唯一交通工具。在目前发现的汉代壁画、画像砖中,可以发现由天界派来接引灵魂升仙的“工具神兽”有龙、鱼(鲤鱼)、鹿、龟、鸟等等。这些交通工具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究竟乘坐哪一种似乎全凭主人的喜好。如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中,女主人是骑坐三头鸟升天的;在徐州铜山洪楼祠堂的画像砖中,男主人和妻子乘坐的则是鹿车。

乘坐三头鸟的卜夫人。来源/纪录片《国宝档案》截图

徐州铜山洪楼祠堂方式引导升仙画像砖。来源/《徐州汉画像石》

2、上联:驾鹤西去音容在 下联:乘风此游德泽存。3、上联:奉献一生 尽把安康留梓里下联:光扬万世 犹将德义励儿孙。驾鹤西游,汉语成语,拼音是jià hè xī yóu,意思是死的婉称。出自邓友梅《那五》。造句:

但是,作为诸多神兽中唯一真切可见能够抵达天穹的生物,鸟类的存在感还是略高于其他同行。它们不仅有接引灵魂升仙的任务,还有受西王母之命向人间传递仙丹、站在人们的房顶监视言行等一系列工作。在微山县文化馆藏的一块亭、人物、乐舞画像砖中,屋内的主人正在与宾客宴饮,面前还有婀娜的舞姬、杂耍人和乐师进行表演,一派歌舞升平的享乐景象。而在主人的房顶上,便一左一右站着两只凤鸟,凤鸟的面前分别站着一个小童,正在伸手讨要仙丹。与其他神兽相比,鸟类似乎参与人世更多,也与人间更有亲近感。虽然这时候出现的仙鸟还是神化传说中的凤鸟,但鸟类与仙界的联系,正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地搭建起来。

亭、人物、乐舞画像砖。来源/《中国画像石全集》

鸟中君子

驾鹤西去乘祥云的下句是乘舟东渡慈心留.

如今的我们已经不能得知,先民笔下熠熠生辉的凤鸟,究竟是一种想象,还是确有其物、但已然消弭。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凤鸟确有其物,也是极为罕见,值得为之期盼一生的。这种朴素的喜爱与向往,总需要一样东西聊以寄托。鹤,便这样进入了古人的视线。

与其他鸟类相比,鹤的优势确实明显。首先,它的寿命在鸟类中遥遥领先。最受人们喜爱的丹顶鹤,寿命可达50-60年,为最长寿的鸟类之一。在先人的想象中,鹤的寿命甚至可达千岁。《古今注·鸟兽》便云:“鹤千岁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元鹤也。”其次,它的形态也足够美丽优雅。通体雪白,缘以黑羽,凌波踏雪,飘摇御风。虽然没有凤鸟的绚烂多彩,亦不失一种传统的纯洁、神圣的审美。最后,它的叫声也高亢洪亮,有直达天际的辽阔渺远。《诗经·小雅·鹤鸣》中,便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诗句。鹤之鸣,达于九霄;王者之命,达于四野。

驾鹤西去对联,为了表达对鹤鸣的喜爱,我们甚至为其专门设定了一个汉字,为“唳”。虎啸于谷,龙吟于渊,鹤唳于天,便是先民对大自然声音的朴素惊叹。先人对鹤唳的喜爱,早已不限于诗文的歌颂。我国最早的乐器出土自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是一支由鹤骨制成的骨笛。利用这支骨笛,先民们模仿着鹤的鸣叫声,将这种会随着四季往来迁徙的动物长久地留存在了生命里。

贾湖骨笛。来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截图

渺远的凤鸟遥不可及,那便看看鹤吧。在汉人收集整理的《列仙传》中,周灵帝的幼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遨游于嵩山,却并没有乘凤鸟出行,而是“乘白鹤驻山头”。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

王子乔所注解的经书,曾令孔子掷笔慨叹“惜夫,杀吾君也”;据《新唐书》记载的王氏来源,周灵王执政时,王子乔曾切谏灵王治水之策,非但未被采纳,还因触怒灵王而被剥夺了王子身份,故后代以“王”为氏。在那个礼崩乐坏、黑云压城的时代里,王子乔好似一阵清风,穿透夹杂着腐糜和血腥的空气。有匪君子,乘鹤而立,这是何等的仙姿俊逸!大约连先人也觉得,只有鹤这样卓尔不群的鸟类,才衬得上君子的品格,洁身自好,遗世独立吧。

来接王子乔归于尘世的家人终究没有接来他们的王子,只接到了一个乘鹤伫立,举手以谢天下的身影。但鹤却一步步走进了人世,走进了千年的文化里。

道教钦定坐骑

让鹤真正与仙人坐骑挂上钩,还要归功于道教。

道教对鹤的喜爱,几乎到了专宠的地步。在道教典籍《法海遗珠》中,鹤作为仙人们的指定坐骑,甚至专设了官职来进行管理,名为“掌鹤仙官”。

由此可见,道教中不仅给鹤设了专职养育员,还一口气设了八位。这七位专职养育员有明确的分班和轮值。如果在晦望二日需要调用仙鹤工作,还需要祭拜专门的灵官。倘若平日里不注意行善积德,便不能召来这位名叫“朱湖”的灵官,自然也不能请仙鹤接引了。

驾鹤西去的下一句

明代顾绣屏风上骑鹤的南极仙翁。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道教的仙人们不仅乘鹤出行,还经常以鹤形入世,扶危济困。在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洞仙传”一篇中,曾记载丁令威化为鹤形归乡,劝乡人与自己同向仙道的故事:

丁令威者,辽东人也。少随师学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尝蹔归,化为白鹤,集郡城门华表柱头,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离冢累?”

上联:驾鹤西去音容在 下联:乘风东来烟雨生 横批:音容长存

明 刘骏《四仙戏鹤图》局部。来源/印第安纳波斯艺术博物馆

道教对鹤的喜爱,随着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发展融合,逐渐向其他宗教渗透。唐代文学家李翱曾写诗赠与药山禅师惟俨,这首诗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颇受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喜爱:

“练得身形如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然而这首诗的礼主药山禅师是一位佛教僧人,并不是一位道士。这首诗中最具禅机的“云在青霄水在瓶”,也是一句佛家偈子。作为曹洞宗的始祖之一,药山禅师在佛教历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不过对于“练得身形似鹤形”的评价,药山禅师似乎也并未感到不快。可见对于鹤的喜爱,早已不局限于道教一门,而是普遍受到各个文化圈层的喜爱了。

骑鹤上扬州

《渊鉴类函·鸟·鹤三》引南朝梁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南朝时期,扬州为都城建康所在,扬州刺史自为权贵之至。而“骑鹤上升”,则毫无疑问是成仙的隐喻。这短短的一句志向,既包含了世俗的富贵,又寓意了来世成仙的愿景。在这个愿望里,乘鹤已经堂而皇之地成为升仙的代指。后世在不断述及这个愿望时,也在不断地强化鹤作为“升仙指定坐骑”的印象。

这个愿望产生的最初,应当是名利禄俱全的。然而,随着南北朝的统一,政治中心不再久居于江左,南方的经济却愈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扬州刺史”的功禄意味逐渐淡去,代以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繁华意象。尤其至宋朝,朝廷偏安,“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功业已成一场幻梦,“骑鹤上扬州”也多成了文人诗客笔下的黄粱一梦,作为一句麻痹神经的良药,在诗词里反复出现。

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骑鹤东游。——刘过《六州歌头》

老矣应无骑鹤日,但春衫、点点当时泪。——刘克庄《贺新郎》

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辛弃疾《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

诗人们在骑鹤扬州的麻醉中走向人生的终点,伴随着一个王朝的落幕。但总有些人仍抱有清醒的渴望,比如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满江红》为岳飞登黄鹤楼时所作。末句中“骑黄鹤”,化自唐代崔颢的名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清 关槐《黄鹤楼图》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驾鹤西去的下一句是飞花前空,驾鹤西去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死的婉称,意思是骑着鹤飞往天堂。引申意思:对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说法,含有对死者的尊敬、祝福之意。出自邓友梅《那五》:“过老太太言而有信,这事办完不久就。

崔颢在诗中慨叹的骑鹤者,也是一位羽化登仙之人。据研究,唐代所传此作中,首句为“昔人已乘白云去”,至宋本方有“黄鹤去”。可知在宋人眼中,骑鹤已是升仙的象征。岳飞却没有被缥缈的登天成仙之梦所诱,依旧坚持着“请缨提锐旅”的理想。可惜他切实而迫切的理想,竟说不上和“骑鹤扬州”相比谁更渺茫一些。他本人也终究在风波亭下魂消魄散,来接引他的不是黄鹤,而是秦桧。

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终不过是先人的十年一觉扬州梦。鹤是凡间鸟,也终究不是凤,渡不了尘世人。可在生死的既定法则中,做梦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的力量?当我们为逝者写下“驾鹤西去”的祝福时,或许真的会有仙人驾鹤,来开启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吧。

[2]刘赢.论道教文化中的鹤崇拜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1):67+71.

[3]梁欢华.略论宋词鹤意象的类型及内涵[J].贺州学院学报,2014,30(04):85-90.

[4]盛大林.崔颢《黄鹤楼》异文考辨及当代论说指谬[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40(04):33-43.

上一篇 2023年06月03 19:40
下一篇 2023年05月25 00:10

相关推荐

  • 元曲精选较长积极,元曲精选100首

    10: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双调·蟾宫曲》春情·徐再思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以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只有时光荏苒

    2023年04月16 240
  • 落日余晖映晚霞下一句,落日余晖映晚霞全诗

    炎炎夏日,落日余晖映晚霞全诗,不知不觉中火辣辣的太阳已经慢慢的西垂,大家可曾注意过那些映红天际的那些晚霞?每当,晚霞红透了天际,美丽的景色总是让自己留恋忘返,仿佛身处童话世界里,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感

    2023年05月25 292
  • 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描写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古诗

    咏松​(其一)不择山崖不问川,落地生根耐岁寒。贫瘠铸成坚贞志,松心一片硬如钢。​(其二)倒挂悬崖枝如钢,风狂雨骤又何妨。未若东岳封大夫,落地生根在都庞。​​(其三)青松无意立岩头,狂风肆虐令松忧。八句

    2023年04月26 247
  • 唐诗宋词元曲对画画有用吗,唐诗宋词元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俨然成了俗话老生常谈了,但真能做到就好了。往往人们觉得读书挺难的,尤其较古的诗文,确实有时候还要借助工具书,但这不是重点,关键在您怎么想,也就是所谓的心态。您就想我是在欣赏在享

    2023年04月12 245
  • 良辰美景的诗句,良辰美景配佳句

    在世间,明月是永恒的存在。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头顶上的这一轮明月,曾经陪李白喝过酒、曾经抚慰过想念妻子的杜甫、陪苏轼度过了中秋。时光走过千年,诗人们早已化为了尘土,只有明月,依

    2023年06月04 220
  •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诗句,寓意未来很美好的诗句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当头顶的明月缓缓落下,当窗外的阳光在清晨闪耀,你便是昨日与明日之间的旅客。你昨日

    2023年05月02 214
  • 元曲选全七册有插图,is全插图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元·赵孟頫《窠木竹石图》元曲之佳,贵在朴

    2023年04月19 256
  • 赞美鸡的诗句精品,宣传辣子鸡的顺口溜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同学,在7岁的时候,见到一群鹅,然后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咏鹅》,一下就火了。《咏鹅》原诗如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蓝天、白鹅、绿水、红掌、清波,颜色饱满,

    2023年05月19 231
  • 元代的元曲分为哪两种,元曲分为哪两种派别

    窦娥冤(唱二黄散板)忽听得唤窦娥愁锁眉上,想起了老婆婆好不凄凉。只见她发了怒有话难讲,禁妈妈呼唤我所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

    2023年04月18 296
  • 描述女子美貌的诗句,形容女子美貌的诗词句

    美是什么?是女子新妆后微红的脸颊,是春风吹拂杨柳时的温柔,是爱人低头时的笑颜,是山中潺潺流动的溪流……描写女子美貌的古诗,如下:1.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

    2023年05月11 273
  • 有关季节的诗句,描写4个季节的诗句

    日子一天天过去,抓也抓不住,俯仰之间,又是一季。秋天不声不响,从浅到深,悄悄变换着色彩,大地不经意地改变了颜色。渐渐地,秋意已暮,万物走向凋零,大自然唯美谢幕。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春1、早春:天街小

    2023年05月20 236
  • 能渡苦厄何不渡下一句,能渡苦厄何不渡我原文

    满目山河,既往不咎。世事无常,岁月如烟。此去经年,再无关联。“听闻爱情,十人九悲。听闻誓言,十诺九谎。听闻后来,始终一人。何不两清,做回甲乙丙丁。​​​​”你先来,又先走,再见。要得过且过,才好过。好

    2023年05月09 27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