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全唐诗》、“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
【作者简介】
李绅(772- 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宰相、诗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和倡导者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悯农》诗两首,脍灸人口,悯农表达了什么意思,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创作背景】
译文: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
【字词解释】
悯(mǐn):怜悯,同情。
粟(sù):泛指谷类。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原文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实战演练】
---作品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相关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
1.诗人在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描写了粮食来之不易,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矛盾。同时借此揭露社会不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文苑杂谈】
诗人李绅因为《悯农》组诗名声大噪,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熟知。然而,写下《悯农》的李绅,也有着令人颠覆(diān fù)三观的别样生活。相传,李绅做了高官后,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道菜的每次需要耗费活鸡三百多只,每只鸡都只取鸡舌,其他部分弃之不用。为了做这一味菜,后院的宰杀的鸡常常堆积如山,而李绅对此视若平常,毫不在意。他成了百姓眼中的酷吏。
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词句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
【诗词赏析】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