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虞世南的《蝉》。这首托物寓意的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要说虞世南的诗,就不得不说说虞世南了。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他虽然从小瘦弱,却刚毅要强,执着好学,常年浸润在文墨之中,文学素养之深,常人难以企及。虞世南一生有多重身份,他是一位八面玲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惊才绝艳的书法家,更是一个文采斐然的诗人。《蝉》就是他传世之作之一。
要说虞世南的诗,就不得不说说虞世南了。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他虽然从小瘦弱,却刚毅要强,执着好学,常年浸润在文墨之中,文学素养之深,常人难以企及。虞世南一生有多重身份,他是一位八面玲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惊才绝艳的书法家,更是一个文采斐然的诗人。《蝉》就是他传世之作之一。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
诗作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是唐代诗人虞世。
蝉在喝水的时候,会垂下像人类帽带一样的触角,利用触角它们就能够成功吸允到甘甜清澈的露水,在稀疏挺拔的梧桐树丛之间传出来的丝丝声响,就是蝉在喝水之时发出的声音。由于蝉爬到了梧桐树的高处,这样在它们喝水之时,才会将这声音传的很远。不用借助秋风的力量,就能够传声遥远。
唐朝官员的画像,他们头上所带的帽子上的垂下的冠缨,就如同蝉在喝水之时,它们下垂的触须一般
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蝉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全诗为:垂穗饮清露,流香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那我们来看看第一句的“垂緌”,暗指代那些身居要职,官威显赫的官吏,因为蝉下垂的触须,就像是显宦(即古代的贵族阶级)头上戴的帽子上的冠缨一般。可是在普通百姓的心中,达官贵族与“清”这个形容词是不对等的,但是在《蝉》的第一句“垂緌饮清露”,就将显宦与“清”画上了等号,这样的形容手法特别且巧妙。此外,这个“清”字其实也写尽了虞世南的一生,虽然深得帝王的敬重,在这高位之上,虞世南也没有趋炎附势,反倒是清廉刚正,不畏权贵。而且在这首诗中的蝉,是刚刚经历了初秋的秋蝉,因为到了深秋时节,气温下降,蝉也被这寒意吓得不叫了。
在此处,虞世南是想告诉世人,因为“居高”,因此才能够“致远”,但是这种“致远”首先是需要修身养性的,假如说没有高尚的品格的话,那么也是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像诗中的《蝉》一样,它饮的是清露,就不会沾染上俗世的欲望,因此它才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这就和做人一样,假如品行端正,清正廉洁,那么自是不用需要外在的某种凭借,要么是权力,要么是财富,就可以使自己声名远扬。在虞世南的这首《蝉》中,诗人所想要强调的是人格的力量,在后两句中,一个“非”字,一个“自”字,其实就已经完美地诉说了诗人对于高尚人格的赞赏。
虞世南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
在虞世南的一生中,他也的确做到了如蝉一般,虽然身居高处,但是却一世清廉,在他的任职期间,他的哥哥因为抵不住世俗物质的诱惑,贪污腐败,可是虞世南却没有,他为人性情刚烈,面见帝王之时也是有什么说什么,丝毫不惧怕后果,他的直言敢谏也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欣赏,正是唐朝有着这般忠臣的存在,才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气象,唐太宗还对他的臣子这样说过,假如你们一个个都如虞世南一般忠烈的话,那么天下就无忧了!这也是为什么唐太宗将他称作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在虞世南去世之后,帝王还未他加诸封号,这样的恩典是极为难得的,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虞世南真的是一位尽忠职守的臣子,帮助他将大唐的江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