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山水诗为南宋诗坛重要代表。
南宋文学浸润世情,南宋山水诗亦大受世情影响,在山水诗取材上表现为以眼前现实凡俗景物为主体,且着力于景物细微幽深表象,诗家透过外在凡俗幽微景物感悟点之描绘,彰显景物内在蕴含着的超凡脱俗之美。
南宋山水诗人诗作中摄取的山水物象多为日常生活即目所见之自然景物、所感之自然天象。前者主要为日常家居、旅次、登临所见之自然山水及其附属物,门外青山翠紫堆翻译,如日常举目所见无名山水、道路、林泉、小桥、亭楼、枫叶、野花等;自然天象乃是通称下春夏秋冬及其昼夜、风雷、虹霓等。,
南宋山水诗人诗作中摄取的山水物象多为日常生活即目所见之自然景物、所感之自然天象。前者主要为日常家居、旅次、登临所见之自然山水及其附属物,如日常举目所见无名山水、道路、林泉、小桥、亭楼、枫叶、野花等;自然天象乃是通称下春夏秋冬及其昼夜、风雷、虹霓等。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4]&#。
一些山水景物若非诗家注明所在地或季节特色,难以辩明山水景物地域性。
如曾几名作《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所及景物乃是梅黄、阳光、小溪、山路、绿荫、鹂声,皆为常见常景,在此季节江南地区处处皆然之凡物。若非诗家标明“三衢”,置之江南山水溪流处贴切依然。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宋 ·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
曾几《途中》亦以即目常景入诗“小麦青青大麦黄,新蚕满箔稻移秧。绿阴马倦休亭午,芳草牛闲卧夕阳。”
曾几山水诗中此类平凡景物众多,如:韭苗、青蔬、芭蕉、山杏、江梅,水舟等。
以平凡景物入诗乃南宋山水诗共性,从南宋初之吕本中、曾几、陈与义到中兴大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再到中后期之四灵、江湖诗派、真山民等均为鲜明。
翻译: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赏析: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
陈与义为南宋初期大家,其山水诗画面多平素景物,如蝉声、乱鸦、燕子、柳絮、绿竹、杨柳、芜菁、桃花、涧边、荒林、斜阳、落日、秋夜、淡月、河汉、细雨、微风等。
赏析:《偶题三首》是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通过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第一首主要是说凡事都有根源的道理。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
景物平凡,但诗家经艺术建构之后,诗意超凡。
陆游为南宋第一大山水诗家,山水诗数量、艺术成就均居南宋首位,虽有激昂诗篇、特色景物,但纵观整体,其山水诗所取景物亦以即目常景为主,可谓俯拾即是,如夏日、微风、东风、小雨、细雨、林塘、前峰、溪上、湖上、西村、疏钟、素月、茅庐、春柳、梅坞、和风、桥柳、烟等。
如此凡俗景物随处可见,故此类山水诗作可谓通作,置之何处乃至何时无所差别。
如《晓雨初霁》(晓来一雨洗尘痕)所用景物(如晓、雨洗、尘痕,浓绿、阴、园、燕子、苔径、篱门)皆随处有见,诗作置之处处春日皆成同画。
杨万里山水诗摄取日常生活景物特色最为明了。其山水诗所选取物象几平凡中平凡者,如:石山、小溪、小船、木犀、落日、水碓、水声、乱石、野花、鱼、虾、菜花、拨剌(鱼跳水声)等皆生活中天天所见。
杨万里一些山水诗所用景物之词句甚至虚而无实、言而无物,即可泛用于所有同类景物之上而无别,如《过百家渡》(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所言景物“园花、路花,白白红红、野香”空泛、笼统、含糊,全以无实指、无实物词语来描绘景物,实乃以生活化用语描绘生活中平凡常见景物。
此类取材特色之山水诗于杨万里诗作占比尤富,如《小雨》(雨来细细复疏疏)、《南溪暮立》(溪影明霞新月底)、《晚望》(病身似怯暮来风)、《小溪泛舟》(放溜山溪一叶轻)等均如是。
众多名作多用如此宽泛、无定物象,如《涉涧水作》(幽谷溅溅小水通)、《晚霞》(日落西南第几峰)等。
朱熹最著名哲理山水诗中选用平凡景物为对象愈加丰富,如《春日偶作》(闻道西园春色深)、《入瑞岩道》(清溪流过碧山头)、《偶题》(门外青山翠紫堆)、《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等皆凡俗风景寓意义理,深得道佛三昧。
情感。字词用来描述景色或事情,借以表达某种意境或者情感(直接说出某种情感和意境会很俗套)。本诗中,门外青山翠紫堆,堆字是把青山和树木花草的繁盛的颜色的抽象感觉加以具体,用实物的堆砌加以表达,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四灵山水诗以凡俗常景入诗特色亦为显见。他们主要生活于东南之江浙,偶尔涉足闽、湘,加之性情内敛、清冷,诗存欠富,故所取亦多世俗常见之中。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闲适 , 生活 , 做人道理 。
如徐玑《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翁卷《东湖行》“湖水添时宿雨晴,野禽无处不春声。万株杨柳青如昨,全是东风染得成。”
诸家所言山水多即目常见凡俗之景物,特色多无地域乃至时间差异,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诗人则“于无声处见惊雷”,在凡俗中可见奇异,在常景中提炼美丽,此乃诗人审美能力之提升,亦紧密关联南宋疆域之变、社会文化环境极其观念之变、社会审美趣味之变、士人群体心理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