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第二次参加科考是天宝六载(747)去长安参加制科考试。这一次考试由于当政的李林甫嫉贤妒能,导致无人中举。杜甫由此结束了前半生笑傲江湖的快意生活,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求仕及仕途之路。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了逃难、做官、被贬、辞官、再逃难等许多周折,于乾元二年(759)岁末抵达成都,并在亲友帮衬下修筑了草堂居住。寄居蜀中7年,杜甫带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作品介绍:这句诗出自《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原文为: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相当可观——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近1500首,在夔州就写了450余首,约四分之一强,而且其中许多名作,如被叶嘉莹先生作了几十万字集注的《秋兴八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者】。
写于大历二年(767)重阳节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亦属于彼时所创作的众多名作之一,甚至被推为杜甫的七律之首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岛,也可以联想到小岛近旁的水域。“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落叶。这四句被评为“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首联两句被誉为“十四字中撷取六种典型秋色”,颔联两句被赞为“益见悲壮”,“气象高浑”,苏轼无边落木萧萧下,“唤起精神”。,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岛,也可以联想到小岛近旁的水域。“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落叶。这四句被评为“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首联两句被誉为“十四字中撷取六种典型秋色”,颔联两句被赞为“益见悲壮”,“气象高浑”,“唤起精神”。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一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一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诗词名称:《登高》。本名:杜甫。别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字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处时代:唐代。
除了猿鸣,诗人的耳朵又捕捉到另一种声音——被秋风扫下来的落叶的萧萧声。落叶的声音本来非常轻柔,甚至于听不到。但是当猛烈的狂风袭来时,林木随之吟啸,山峦震荡。同时,诗人的目光从岸边移开,看到的是山下远处滔滔的长江水。无论时局如何艰难,人世如何沧桑,长江奔流向东不停歇却不会改变。诗作是诗人内心格局的体现。即使在老病愁苦时,杜甫的诗也不失雄浑壮阔,这与他的心怀天下的大格局分不开。同时,通过自然的永恒、宏大更衬托出人的渺小。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诗人已经从“一览众山小”的青年变成了身体羸弱的老翁,不禁吟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远离故乡;百年,一生。颈联这两句也是诗眼所在。诗人为什么会在登高时没有了从前的壮志,满眼都是秋之颓败?因为他多年漂泊,故土遥远,长期染病,独自登高,看不到希望,四面楚歌,怎一个愁字了得?!
沈德潜却认为“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施蛰存解释为“此诗最后两句没有结束上文,表达新的旨意。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这是一个缺点,不必硬要替作者辩护”,并表示赞同:“杜甫的五律及七律,八句全对的很多,其尾联对句往往迷失了主题思想。七律中只有《宿府》一首的尾联云‘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此联可以说既对偶而又明白、又强健的结句。”
文学欣赏原本见仁见智。但是,除了增加了论诗的角度之外,沈德潜、施蛰存的观点更大的价值在于破除文学欣赏中的盲目、迷信,让读者明白伟人不是十全十美,伟大的作品也并非无懈可击。
然而,无论怎样欣赏这首诗,它的文学史地位不容撼动,尤其是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选编中,它常位居杜甫诗作第二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以其出神入化被广为传颂。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