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流传着不少俗语,像“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借三不借两,救急不救穷",这些俗语都饱含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对人生的感悟。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 又是什么意思呢?
母在不庆生
“母在不庆生" 字面意思是说母亲在世时,孩子不应该庆祝自己的生日。
因为古代医疗条件落后,女人生孩子难产的概率很高,相当于去鬼门关走一遭,所以才有了“儿的生日,娘的苦日”的说法,古人认为不能在母亲受苦日这天,来庆祝自己的生日!
像古代的梁元帝萧绎, 在每年生日之时,就以吃素讲经的方式来度过。隋文帝也因为感恩父母,所以在每年自己生日那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要求全国人民断屠吃素,以敬自己的父母双亲。
像古代的梁元帝萧绎, 在每年生日之时,就以吃素讲经的方式来度过。隋文帝也因为感恩父母,所以在每年自己生日那天,要求全国人民断屠吃素,以敬自己的父母双亲。
其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一句谚语。这句话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
从这个时候起,就有了纪念生日的意识了,只是这时候的生日不是庆祝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而是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生养之情,表达的是一种孝道。
做子女的平日里更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千万不要等到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发肤,受之父母”整句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来源于《孝经·开宗明义》。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
父在不留须
父在不留须,字面意思是父亲在世时,不要留胡须。
其实在古代,男人都是喜欢留胡须的,还有"男子无须不成相”的说法,而且把胡须修得精美还可以体现男人的阳刚之美,像三国时期的关羽,胡须长达两尺,人称美髯公。
《孝经》里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古人的胡子和头发除了日常修剪和梳理外,不能随意破坏。
前半句是身体发肤。原句出自于先秦孔子的《孝经》。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
那 “父在不留须”的俗语,又是怎么来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是收录在孝经里。开宗明义章第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
其实“父在不留须”的这个习俗是在辛亥革命时兴起的,当时为了改变国人落后的封建思想,开始主张割掉辫子,剃掉胡须。后来又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就是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蓄胡子,以示对父亲的一种尊重。
而父母过世后,儿子蓄胡子也成了对父母的一种纪念,通常在父亲去世后,儿子要留上唇的胡须,母亲去世后,要留下巴上的胡子,而双亲都去世了,则要留全胡须。
鲁迅先生的照片,几乎都留有上唇胡须,也是他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而留的。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胡须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说法了,大家的审美也是五花八门,都按照各自的习惯来选择胡须的去留了。
但“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说的始终都是一个孝道。
最近疫情,看到很多儿女们每天不离左右地照顾着病榻上的父母,期盼着他们快点好起来,看了让人心酸。大家平时也要多陪陪父母,在他们身体还好的时候,让他们多享受天伦之乐,把我们的孝道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