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正渐渐迷失在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中,距古人先贤之遗风已渐行渐远。不过,每于夜深人静之时,远离城市喧嚣之后,细细品读《陋室铭》,不仅顿觉神清气爽,且所有的功利之心、物欲之念皆会归于平静。因此,无案牍之劳形下一句是什么,也常常感叹于此文主人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据说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刘禹锡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大唐王朝时期被誉为“诗豪”,其诗文精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作。
企业回江苏大直(张家港)律师事务所,拥有专业的刑事辩护专业律师团队,多年承办各类公诉、自诉等重大案件;服务领域包括:律师会见、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无罪、二审改判、减刑假释和死刑复核等。 案件代理期间,主任律师对每个案件办案思路、证。
启功亲传弟子李传波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
刘禹锡天资聪慧,少年时曾游学长安等地,在当时已名声鹊起,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他与柳宗元等人进士及第而入仕,并与韩愈、王叔文、柳宗元组成一个改革派,希望通过变法来医治大唐王朝日益衰弱的症状,再现盛唐时期的辉煌,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唐王朝那些藩镇和贵族们的利益,最后改革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外放,其中刘禹锡被贬为远洲刺史,不久后又被贬为远洲司马,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行书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刘禹锡博学多才、生性豁达,他一生为中兴大唐帝国奋斗却屡遭恶运,从初次被贬到天宝二年(公元826年)奉诏回朝,前后共历时二十三年之久,而这二十三年正是刘禹锡心智俱佳、精力充沛的黄金年龄段,却被无情的荒废在了流放颠沛之中。
《陋室铭》唐·刘禹锡 一、一词多义: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白话释义: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二、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白话释义:没有官府的。
于国光新品隶书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陋室铭】创作背景:
国家一级书法师李文志行书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这句话来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陋室铭》简析: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田英章亲传弟子孔德文楷书书法作品《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陋室铭》鉴赏:
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给人更多的感觉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可以说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观山中堂书法《陋室铭》(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作品来源:易从网】
观山《陋室铭》客厅效果图展示(实拍)
无案牍之劳形上一句是无丝竹之乱耳。这句诗是《陋室铭》里面的诗句,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全诗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总结语】
刘禹锡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但生不逢时,不为朝廷所用且屡遭打击,最后只能寄情于山水,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于河南荥阳。一代诗豪就此谢世,然而他留给世人的先贤遗风却永传后世,“法天道,循自然”古人早有遗训。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现存的文明,必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也必将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