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无非只是寻常之景,还有普通的事物,可是由于写得好,反而转成新鲜,使得其诗境界开阔,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由于王维的诗写得好,无论是创作技巧,以及对于诗歌的理解,可谓是无人能出其右,为此有很多的诗人模仿。
以小见大的哲理诗句,宋朝另一位大诗人文同的组诗《序居原地杂题三十首》,也是难得的佳作,这三十首诗虽然同样看似很一般,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以及引经据典,但是写出了新意,可以和王维的作品相媲美,每一首都很独特,美得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又称石室先生,四川绵阳人,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可能很多人对于文同不太熟悉,但是提起其表兄苏轼,相信就不会陌生了,文同与苏轼就是表兄关系。文同以学名世,擅长诗文,尤其是绘画水平很高,深得司马光和苏轼的赏识,在北宋画坛和诗坛有着极高的地位。
文同的诗清新自然,在组诗《序居原地杂题三十首》中,通过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眼前的景色,可谓是推陈出新写出了新意;特别是其中的第十二首《望云楼》写得很有气势,全诗每一句都紧扣主题,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但是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读后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美得令人心醉。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望云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诗中以小见大 推己及人 画龙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唐)原文 译文对照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宋代:文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第一二句着实很平淡,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技巧,可是却又是写得很有气势,突出了整首诗的主题,以望云楼为切入点,着重描写周围的景色,还有诗人当时的心境;这种细腻的描写,也给第一二句增添了诗意,把读者带入到作者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中,同时也为下面的两句做铺垫,重点突出望云楼不凡的气势。
文同这首诗并没有独特的技巧,可是却写得很有趣,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是围绕望云楼周围的景色,这也是为了突出整座楼的独特之处;虽然望云楼不是什么名胜古迹,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又是别具一格,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当然这首诗最大的亮点,便是一放一收,从远处到近处的描写,让人拍案叫绝;尽管远处的有美景,可是在诗人看来,自己所建造的望云楼并不输于那些景色,并且恰恰是由于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反而使得楼上的景色更加唯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成以江河。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泰山不嫌细土,故成其大;大海不择小流,故成其深。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失之。
◎ 来源:尘世晓书僮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