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举目张下一句是什么,纲举目张是谁说的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指出: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种理念:和而不同、纲举目张。我们一起来看。和而不同1、纲举目张【解释】:纲:鱼网上的总绳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指出: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种理念:和而不同、纲举目张。我们一起来看。

和而不同

1、纲举目张 【解释】: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出自】: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

“和而不同”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其具体的上下文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就是君子待人和谐友善,但不求与对方苟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里说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所谓“志同道合”,像钟子期与俞伯牙那样,高山流水,闻音知心。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达到这种心灵契合状态的,实在少之又少,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处,甚至彼此欣赏促进呢?答案就是“和而不同”。也就是,有修养的君子,既能够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又不必在具体意见上去苟同于人、勉强自己和他人必须屈从彼此。中国文化中还说“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能够亲和他人而合群团结,却不去与人勾结而拉帮结伙。

这句话出自汉朝大学问家郑玄的《诗谱序》。释义:纲是鱼网上的总绳,目是网上的眼,将渔网的总绳一撇,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了。引申而言,纲就是事物的重要部分,目就是从属部门,抓住了重要部分,也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这些准则都是承认了个体的可贵精神,而又尊重着他人的差异,怀揣和善之心、生发和睦之情、维持和谐交往、促进和美之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和谐。和谐,特别体现为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事物当中,能够彼此协调、多元并存的和睦状态。“和而不同”,原本不同,却能安和,甚至互动配合、调和补充,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并非雷同单调的、而是多样又和美的状态,这就是和谐。

和谐的精神,在不同国家、种族、制度、文化之间,尤其需要。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纲举目张是谁说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的重复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的和谐而丰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和而不同”的理念。比如,从文学上看:

唐诗殿堂,正因为有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气磅礴、瑰丽奔放,又同时有着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悲怆忧思,才更立体咏叹出大唐气象。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出自:杨泉的《物理论》杨泉的《物理论》是继承先秦两汉道家扬雄、王充、张衡的唯物主义传统,讲宇。

纲举目张下一句是什么

再比如,从音乐上看:

中国最古老的弹弦类乐器琴与瑟。琴的音色清丽,有“泠泠七弦上”之幽古;瑟的音色华美,有“一弦一柱思华年”之丰富。

船头上撒网——纲举目张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船头上撒网就是在船头上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纲举目张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事物有千差万别,这就是自然的规律。而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中和涵容,多元并存。正是包容多元多样的文化,才让我们的世界能够“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包容各有特点的制度,才让世界各国得以求同存异、协同发展、美美与共。从政治到文化,从制度到历史,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

纲举目张

“纲举目张”的出处,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原文是这样说的:

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

纲举目张下一句是什么

吕不韦很注重研究治国理政的理论。他在《吕氏春秋·用民》一文中说道: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人民的关系。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管理人民的方法。接着他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里,始终存有一种大处着眼的意识,强调要把问题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提倡人生建立一种放眼大局的价值观念。“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欧阳修曾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想成就大局,就不能陷于局部。如果只看眼前、只论得失、只记自我,就可能纠缠在具体的事务之中不得脱身,从而因小失大;相反,如果能看到大势、大局和大道,以大胸襟、大眼界包容小问题、小矛盾,所谓的“小”也自然能处理好了。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是家国情怀,注目的是天下苍生,褒扬的是集体主义,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上一篇 2023年04月13 02:18
下一篇 2023年04月22 03:59

相关推荐

  • 楷书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楷书书法作品

    │唐伯虎书法真迹《落花诗册》│唐寅[自书词曲]《集贤宾》等│唐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唐玄宗李隆基书法欣赏│唐诗300首[图文版]│唐诗宋词元曲│唐颜真卿竹山堂连句│圆明园书法│多宝塔碑│如何临写欧体九成宫

    2023年04月11 291
  • 元曲中写清明的有哪些,写元曲有哪些书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语言特色既清丽婉转,写元曲有哪些书,又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情趣。曼妙春日,让我们漫步在元曲的小径中,寻一份美丽,寻一份真趣。梨花似雪,杏花怒放,柳枝起舞,如

    2023年04月19 238
  • 金色稻谷诗句,描写金色稻田的诗句

    故溪:故乡的溪水。插图作者:黄泓鑫1.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中,辛勤的农夫不辞劳苦地收割那黄金般的稻穗,农民正盼望今年有好的收成。2.稻田肚,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绿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叶上

    2023年04月24 261
  • 鹿柴古诗全诗的意思,鹿柴的意思全解

    译典2020.6.5第179期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2023年05月14 249
  • 七言律诗怎么写,七言律诗书写模板

    七律的格式——说说写诗填词之四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有平起首句入韵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和仄起首句入韵式,七言律诗书写模板,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四种格式.按照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34;,出句与上一联的对

    2023年04月17 297
  • 描写乡愁的诗句,他乡纵有万盏灯,不抵故乡当头月

    《乡思》宋代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

    2023年05月14 226
  • 清明前后下一句是什么,清明前后的下一句谚语是什么

    清明前后的下一句谚语是什么,“清明前后,安瓜点豆”,这是清明节的另一个农业谚语,刘群生还带着孩子们走向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耕劳作乐趣。总监制:李遥策划:李铁兵文案:张嘉琪杨蕾高峰企业回追思会的时间一般

    2023年04月19 228
  • 和气致祥下一句,和气致祥寓意

    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异。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对一些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甚至重大分歧并不奇怪,但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

    2023年04月22 296
  • 人杰地灵下一句,人杰地灵下一句是什么出什么

    1、​故事内容公元675年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首次重修滕王阁,竣工后于此大宴宾客,并咸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王勃正好路过这里,人杰地灵下一句是什么出什么,也应邀参加。因为他年纪轻轻,所以被安排在不显

    2023年06月05 213
  • 清泉石上流的上一句是什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两句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当时的月光是那样的皎洁如玉,她像一朵美丽的彩云翩然归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

    2023年04月22 243
  • 元曲四大喜剧有哪些,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口诀

    在戏学家的眼中元代对戏曲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元代的民俗文化在总体上具有开放多元和崇尚娱乐的特点,这些取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肯定了娱乐的独立性。元代民俗风气赋予了戏曲以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元杂剧

    2023年04月19 236
  • 得而不惜最该死下一句,爱而不得得而不息就该死

    狼道:1、有钱能治愈一切自卑。2、最合格的前任,应该是销声匿迹。墨菲定律:1、漂亮不一定能留住男人,但是漂亮的女人从来不怕男人离开。2、离开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最牢固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3、

    2023年06月03 27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