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一种全新的潮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即倡导文明质朴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去探求生活中更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莆田多地多举措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摒弃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的陈规陋习,倡导文明质朴有节制的生活观念,让文明新风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仙游县持续倡导移风易俗 倡导文明送葬新风尚
仙游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出《关于“摒弃送葬陋习,禁止乱建坟墓”的通告》,从2月18日起,在中心城区和重点区域倡导文明送葬新风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墓地生态整治工作。
丧葬礼俗流传至今,既有优秀文化传承,也有糟粕,比如身批白麻衣,有的还举着招魂幡,沿路抛洒鞭炮和纸钱,乐队卖力演奏哀乐,此种丑陋的丧葬习俗耗费精力、物力、财力,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笔者认为,倡议广大市民抵制此种送葬陋俗,应该大力倡导生前厚养、节俭办丧、生态安葬。
当然,莆仙戏四调元曲谱,丧葬习俗由来已久,一时说“不”也的确存在一定难度,不仅要依靠法律法规,还需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户外广告、微信等移动终端,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倡导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丧葬新风尚,组建各类文艺活动,加强文艺宣传,让群众逐步接受这种理念。
在全社会倡导“厚养薄葬、文明殡葬”的良好社会风尚,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与其薄养厚葬,不如厚养薄葬;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不一定要丧事办得多隆重、坟墓修得多豪华,而在于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用文明丧葬仪式告慰先辈,用真诚的情感和感恩的心灵追思亲人,用环保、生态、洁净的葬礼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更时尚、文明、环保、节俭。
荔城区西天尾镇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用艺术树新风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为更好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西天尾镇成立17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上门为红白喜事等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反对铺张浪费;在“三八”节等节假日期间,开展文艺表演、表彰先进等活动,以点带面提升全镇群众的基本道德素质;利用后黄社区民风家风、民俗记忆馆开展家风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举办佛学劝善,禅武养生知识讲座,通过佛教道德和养生教育模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修身养性,改过自新。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 等五十多个剧种。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
北岸持续深入移风易俗 用健康文化占领阵地
近日,北岸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联合区老体协为东埔镇吉城村、梯亭村、度下村等5支新组建的十音八乐队伍做现场指导,并送去资金和专业书籍。该区注重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思想阵地,反对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整治“黄赌毒”等文化糟粕。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
区老体协主席柳金裕等一行为5支十音八乐队送上《赞歌颂党恩,礼乐献妈祖》乐谱及莆仙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郑清和编撰出版的《莆仙十音八乐》一书,并现场对各个乐队的演奏做了点评,鼓励各乐队努力练习,多出精品,为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农民精神风貌、农村文明风尚多做贡献。
该区党工委宣传部充分发挥健康文化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通过举办“金凤凰杯”十音八乐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文明乡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莆田文明网综合)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