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元曲十大家,元曲十大家

本文转自燕赵新传媒公众号金元时期,“河朔重镇”河北真定走出一位元曲大家,他阅尽沧桑、笔走悲情,写出一出出传唱百代的经典大戏,这位才子姓甚名谁,又有着怎样的戏梦人生?在真定府灵寿县一座名叫凤凰墩的山坡,

本文转自燕赵新传媒公众号

金元时期,“河朔重镇”河北真定走出一位元曲大家,他阅尽沧桑、笔走悲情,写出一出出传唱百代的经典大戏,这位才子姓甚名谁,又有着怎样的戏梦人生?

在真定府灵寿县一座名叫凤凰墩的山坡,这里安葬着一对父子的遗骨。这对父子是谁呢?就是七百多年前生活在河北真定的白华、白朴。其中,白朴在中国曲艺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中国的元杂剧艺术推向顶峰,是河北的骄傲,也是真定的骄傲。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先生。他的祖籍是山西省河曲县,出生在金朝的南京汴京,却长在了河北的真定,在这里安家落户,可以说,他是真定培养的元曲家,也是特殊时代中诞生中的一代文豪。

安徽六安白家庵《白氏家谱》记载白朴生平

白朴的父辈叔伯都是金朝的文人,他伯父做过岐山县令,父亲白华官至枢密院判,轻骑都尉、封南阳郡伯爵,叔父为一代诗僧,这兄弟三人在文学上都有建树。

白朴出身在这样的书香世家,还有父母的百般疼爱,本来应该能在蜜罐里过上一生,安安稳稳地做学问,顺顺当当地考功名,可是这人间的事情,你往往是看得见开头,元曲十大家,却猜不着结尾。白朴五岁那年,金朝出了大事,白朴的人生也跟着翻了个儿。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变故呢?

那一年,蒙古军队挥师南下,包围了金朝的南京,就是开封。金朝的皇帝哀宗仓皇出逃,白华作为朝中大臣,只能把妻子孩子留在城里,跟着领导北上逃命。蒙古军队占领了南京城,在城里烧杀掠抢,发动“壬辰之难”,在这场著名的杀戮之中,白朴失去了慈爱的母亲,幸好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重情重义,收留了年幼的白朴和姐姐,带着这对小姐弟渡河北上,到山东聊城、济南等地避难。

这一路颠沛流离,受多少苦就不用说了。好在元好问把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当作亲生儿女一样对待。白朴六岁那年,忽然感染上严重的瘟疫,大夫都说没救了,只能听天由命,只有元好问一直没放弃,白天黑夜把孩子抱在怀中,到了第六天,元好问的大爱和身体的温暖,使得白朴出了一身大汗,奇迹般苏醒过来,病慢慢好了。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的诗人,也是最早一批写散曲的文人,他看小白朴聪明好学,也是全力培养,一个尽心教,一个虚心学,白朴进步很快,打下了扎实文学功底。后来,元好问带着这对姐弟离开山东,想回自己的老家太原,半路上经过真定。当时真定府的掌权者叫史天泽,是河北永清县贵族,被蒙古大汗封为真定、大名、济南等九路万户侯。他主张仁德,反对滥杀无辜。在他的治理下,真定府和大名府社会太平、百姓安康,成为乱世之中的一片绿洲。史天泽听说大诗人元好问经过此地,特意设宴款待。

无巧不成书,从史天泽那里,元好问得到消息,白朴的父亲白华还活着,此时就在真定府。他赶紧带着姐弟俩与白华相见,白华搂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涕泪长流,他赋诗一首,感谢元好问的恩情。

从那以后,白朴就跟随他的父亲在真定府安家落户了,历经坎坷、大难不死的白朴在真定又将开始怎样的人生呢?

苦尽甘来,白家父子安享哪般岁月静好?

风华正茂,有为青年拒绝何种富贵功名?

史天泽非常喜欢元杂剧,闲来无事也会提起笔来搞创作,亲自填词作曲,他非常赏识白朴的父亲白华的才华。在史天泽的一再挽留之下,白朴的恩人兼恩师元好问也落户在真定获鹿县,闲暇之余几个人经常一起喝茶聊天,探讨交流元杂剧创作。

白朴在文字上面挺有天分,受这样氛围熏染,成长更快,不管是诗赋还是文章,做得都是有模有样。他长到十五六岁时,就能跟父亲、元好问、史天泽对诗,还能创作一些散曲。

男大当婚,到了该成亲的年纪,白朴的父亲给他张罗了一门婚事,娶的是真定当地一位姓戴的女子,小夫妻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原以为人生已经苦尽甘来,没想到,在三十六岁那年,白朴的命运再一次发生了改变。这一次,又是因为怎样的缘由呢?

那一年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各个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当时已经成为中书左丞相的史天泽亲自向忽必烈推荐了白朴,希望他能入朝为官。原本史天泽是一番好意,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白朴却严辞谢绝,说这辈子都不会当官。白朴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原来,当年蒙古大军攻破南京城之后杀人放火的场面深深刺激了他,亲妈死在自己眼前的那一幕更让他一生不能释怀。血肉模糊的战场,国破家亡的惨境在他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让他对蒙古大军心存怨恨,发誓忠臣不事二主,他原本是金朝的人,国家已经灭亡了,他绝不做二臣。

白朴也明白,当年在落难之际,是史天泽收留了他们父子,让他们在真定安家落户,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这是天大的恩情。他拒绝了恩人的举荐,心中也有些愧疚,可为了表示自己终身不仕的决心,这年秋天,他还是告别了父亲和妻儿,孤身一人南下,巡游四方,带着一只笔开始了新的人生。

白朴满肚子的学问,虽然没有用在官场上,却在戏院里闪烁着熠熠的光芒。他看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见多了红尘里的爱恨情仇,把这些故事全都写进了剧本之中,被人们争相传唱。他这一辈子,究竟留下了哪些经典剧作呢?

与关汉卿,白仁甫,王实甫(一说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4)白仁甫 名朴,号兰谷,字仁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真定人(现河北省)出身于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乱动荡的年代,被元好问收养。后移居南京。作为在野的一。

白朴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写成了十六种剧本,一直流传现存到现在的有三种。其中,一出悲情的《梧桐雨》,把唐明皇跟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演绎的荡气回肠;一部让人捧腹的《墙头马上》,让李千金和裴少俊这对年轻人自由恋爱的故事家喻户晓;还有一部《东墙记》,讲述了落魄书生跟豪门小姐之间的爱情纠葛,虽然历经磨难,最后以大团圆结局。

白朴将所有的热诚都投入到元杂剧的创作中,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跟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常年游历在外,白朴很是挂念住在真定的父亲和妻儿,四十一岁那年,他回到真定去探望家人,史天泽的儿子也闻讯赶来看望老朋友。两个人把酒言欢,史天泽的儿子旧事重提,又劝他去朝中做官,可白朴还是摇摇头谢绝了。在家中逗留了一段时日,他再度南下。白朴的父亲去世以后,他回到真定为父亲办理后事,大约五十一岁时,又离开了真定到了江南。

后来,白朴的小儿子白镛当了朝廷里面正三品的官员,到江南做官,担负起了赡养父亲的责任。白朴定居在金陵的桐树湾,也就是现在南京秦淮河西岸武定桥与镇淮桥之间。八十一岁那年,白朴兴致勃勃的出游旅行,不料死在了异地他乡。

令白朴没有想到的是,他生前拒绝当元朝的官员,他死后,还是被元朝封了官。因为他儿子在朝廷当官,所以白朴死后,被追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

白华父子既然落籍真定,他们的家在何处?真定是否还有他们的后代呢?

苦苦寻访,白氏后人如今定居何处?

真定元曲十大家

层层查证,白氏父子为何归葬灵寿?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真定是否还有白家的后人呢?我为此做了多年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联系多年研究白氏家谱的河南省社科联胡世厚主席,他潜心研究元曲名家的身世,发现安徽六安市苏埠镇白家庵白朴后裔收藏的《白氏家谱》,上面明确记载,白华投奔史天泽以后,临时住在真定城里,后来在滹沱河北岸建造了自己的宅第。不过,具体位置却没有明确记载。

《白氏家谱》记载,安徽白家庵的白氏,都是白朴和白镛的后裔。除了白镛为官江南,落籍金陵,白朴的其他子女可能都还居住在滹阳。白氏后裔,应该在真定留下遗踪。为此,我们对真定一带白氏进行了调查访问。

在正定城东诸福屯村,有白氏家族,是个大姓。有人自称是白华、白朴家族后人,也有人称是明代移民后裔。因此,诸福屯白氏家族,究竟是不是白华、白朴的后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那么,白氏后人到底现在何在?考证历史,由于元末明初经历了多次残酷战争,人口流失,而且白氏家族,有很多人在朝廷当官,其家族流亡南下,也是可能的。

安徽六安《白氏家谱》记载,白朴的父亲白华死后,葬在了真定府灵寿县凤凰墩朱骆村东南五里的地方。白朴病逝后,按照他的遗愿,遗骨从南京迁回了这片养育他的热土,跟父亲葬在了一起,墓穴的旁边还有一块蟾蜍模样的大石头。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

《白氏家谱》记载的白华、白朴生平都非常详实,因此,关于白华父子安葬的灵寿县凤凰墩朱骆村,绝非杜撰,应是元代一个非常真实的地名。

灵寿有七个朱骆村,苗朱乐、杨朱乐、甄朱乐、韩朱乐、商朱乐、白朱乐等,都以姓氏命名。其中白朱骆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白。这里为山前丘陵区,在村东北的确有一座高大的墩台,俗称“大墩”,或许跟凤凰墩有关。至于白家庵《白氏家谱》记载形似蟾蜍的石蟾,一位放羊人告诉我们,听祖辈说过,这里有“凤凰山戏金蟾”的传说故事。

2014年12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的元曲特种邮票

白华父子定居真定滹沱河北岸的滹阳,为什么要埋葬在几十里外的灵寿县朱骆村?这其中虽然有讲风水的缘由,是否还有其他人文因素呢?

这正是:

一代文魁白仁甫,历尽磨难写巨著。

浪迹江南四十载,魂归朱乐入故土。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 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著。

上一篇 2023年04月26 01:40
下一篇 2023年04月20 14:50

相关推荐

  • 君自故乡来全诗的意思,君自故乡来译文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

    2023年06月06 290
  • 诗词宋词元曲摘抄及赏析,除了唐诗宋词元曲还有什么

    元曲,亦称杂剧,是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的统称,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因而

    2023年04月18 234
  • 元曲丶满庭芳,满庭芳秦观

    1、折桂令·梦是作郑光祖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动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渺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2、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

    2023年04月12 291
  • 形容故宫的诗句,关于故宫的唯美诗句

    关于故宫,你想到了哪些诗?在中华文明的壮美长河中,极具代表性、文化性的诗词数不胜数,关于故宫的唯美诗句,他们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中国诗人的浪漫与情怀。他们或歌颂传统文化,或描述长江黄河。近

    2023年06月05 260
  • 美食诗句,夸赞美食的诗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诗人的世界里。不论是怎样的美食。只要一入了诗词。又有诗意又好吃。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杜甫《立春》劝君速吃莫踌躇,看被南风吹作竹。——宋·钱惟演《玉楼春·锦箨参差朱

    2023年05月23 281
  • 小满诗句,《小满》古诗原文

    《小满》古诗原文,今天是2018年5月21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最美小满诗词,遇见最美初夏!《阮郎

    2023年04月26 212
  • 诗句中的名字,高级有质感的诗词

    古语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名字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名字,更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礼物,所以,取名字尤为重要!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高级有质感的诗词,男楚辞”,诗词君节选了诗

    2023年05月18 226
  • 对弈的诗句,古人对弈诗词

    棋如人生,方圆之间,动静之下,蕴含着大智慧。今天就一起品读几首关于棋的诗句,感受其中的人生智慧吧~观棋唐代:杜荀鹤对面不相见,用心同用兵。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有时逢敌手,当

    2023年04月19 284
  • 关爱让世界充满下一句,那儿充满了关爱800字

    家庭教育育儿书天花板。长销40年的亲子沟通宝典,豆瓣8.8,家长必读。不管你多爱孩子也不管你学了多少的育儿方法。如果你不会和孩子好好说话,那儿充满了关爱800字,是不是一切都有白搭的感觉。媛姐给大家分

    2023年05月19 223
  • 描写乡村的诗句,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发展

    已是秋天了,夏天走了,突然有些怀念。诗词君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避暑的日子。那时爷爷奶奶都在,小伙伴们吃西瓜、做农活,不亦乐乎。最回忆的还是在乡村的日子,惬意、舒适,有亲人,有朋友。如今,中国农村的现状与

    2023年05月11 270
  • 门对千根竹下一句,门对千棵竹下一句

    解缙楹联故事(三)解缙看着门对面员外家一园子的翠竹,灵机一动,写下一副楹联贴在大门上:门对千根竹上联改成了“门对千棵竹短”,下联改成了“家藏万卷书长”。在那位别墅的主人知道了解缙修改对联的事情之后非常

    2023年05月16 213
  • 孟浩然的诗句有哪些,古诗大全孟浩然

    他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他和李白、王维、王昌龄都有结交。他终身归隐,留下一段隐逸的佳话。他是李白的偶像。他是孟浩然。在盛唐诗坛,孟浩然如一股山间清风,带来了清淡自然的诗风。读孟浩然的诗作,

    2023年05月23 22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