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 滑稽 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 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 北曲 套曲 和 宾白 组成。如 关汉卿 的 《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 抒情 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60字的元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213.张可久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怀古》是一支咏史之曲,抒发了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张可久在此作中对于项羽、孔明、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仍的元朝社会,还是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积极意义的,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214.张可久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
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
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张可久塑造了一个性格豪放、穷通不较、得失不计的英雄形象,借此展现了自己高洁不凡的审美理想。开篇气势阔大,韵调轩昂,用三个意象,具体可感地描绘出英雄的形象:武略超凡,江中斩蛟,箭射大雕;文才出众,席上赋诗,挥毫撰文,迅捷可待。结尾两句,对比强烈,力透纸背。全曲于骚雅中展现出豪迈的气象。
215.张可久 [越调]寨儿令•鉴湖上寻梅
贺监宅,放翁斋。
梅花老夫亲自栽。
路近蓬莱,地远尘埃,清事恼幽怀。
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
竹篱边沽酒去,驴背上载诗来。
猜,昨夜一枝开。
《寨儿令》以贺知章、陆游都曾在鉴湖之畔居住来自比。自栽梅、自寻梅、自赏梅、自己沽酒载诗,何等惬意!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排斥污浊社会的侵染,全曲充满诗情画意,令你神往,使你忘却各种烦恼与忧愁。
216.张可久 [越调]天净沙•江上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217.张可久 [黄钟]人月圆•开吴淞江遇雪
一冬不见梅花面,天意可怜人。
晓来如画,残枝缀粉,老树生春。
山僧高卧,松炉细火,茅屋衡门。
冻河堤上,玉龙战倒,百万愁鳞。
《开吴淞江遇雪》曲作者以梅花喻雪花,因而雪景中便陡然充满了春意,同时“山僧高卧,松炉细火,茅屋衡门”的高士生活,又为雪景增添了一分闲适情趣,流露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218.张可久 [中吕]普天乐•暮春即事
老梅边,孤山下。
晴桥螮蝀,小舫琵琶。
春残杜宇声,香冷荼架。
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
斜阳落霞。
娇云嫩水,剩柳残花。
这首曲子描写了暮春之状态。表达出作者不得志的惆怅心理。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词语清丽自然,颇值一读。
219.张可久 [双调]折桂令•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苍桑的感觉。
220.张可久 [双调]折桂令•读史有感
剑空弹月下高歌,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
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故纸上前贤坎坷,醉乡中壮士磨跎。
富贵由他,谩想廉颇,谁效常何。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古人之酒杯,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作者从战国时弹铗的冯欢谈起,联想到古代的许多前贤,他们尽管满腹经纶,踌躇满志,却总是道路坎坷。假如没有常何,马周焉能被唐太宗赏识?而赵国老将廉颇,虽然战功赫赫,由于不遇明主,终被埋没。作者读历史,有感于自身际遇,故而发出这样的慨叹。他空有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而不被起用,壮志难酬,因此至今只能过着“白发萧疏,青灯寂寞”的生活。此曲也含有对封建专制社会进行批判的含意。
221.张可久 [中吕]满庭芳•春思
愁斟玉斝,尘生院宇,弦断琵琶。
相思瘦的人来怕,梦绕天涯。
何处也雕鞍去马?有心哉归燕来家。
鲛绡帕,泪痕满把,人似雨中花。
《春思》实际上写的是相思之情。开头三句创造一种氛围,写主人公情思慵懒,对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来。不知什么原因。第四句就明确回答:主人公患了严重的相思病,整天神思恍惚,游海角天涯,寻觅情人。接下去就要提到她的情人了。情人骑着骏马离开,害相思病的女子不知情人去踪,因此也就不知他何日归来。看到梁上双双紫燕归来,人却孤独无依,更加伤心,不禁泪流满面。“人似雨中花”,这一比喻既写出了女子相思之苦,也刻画出女子之美。两者相融,也就成为一种凄美。此美最能惹人同情,使人感伤,别具一种摄人的艺术魅力。
222.张可久 [双调]水仙子•归兴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小根脚难登白玉堂。
远功名却怕黄茅瘴。
老来也思故乡,想途中梦感魂伤。
云莽莽冯公岭,浪淘淘扬子江,水远天长。
223.张可久 [商调]梧叶儿•有所思
人何处,草自春。
弦索已生尘,柳线萦离思。
荷衣拭泪痕,梅屋锁吟魂。
目断吴山暮云。
该曲是怀人之作。青草经春又生,而美人却不知何方,当年她弹弄的弦索已积满灰尘。接下来三句,作者赋予春日柳丝、夏日荷叶、冬日梅花以人的感情,以此来表达虽然季节变更、景物有变化但思念却没有停止的心理。结句云山隔断,更见此恨绵绵,情意深长。
224.张可久 [双调]殿前欢•春晚
怨春迟,夜来风雨妒芳菲。
西湖云锦吴山翠,正好传杯。
兰舟画桨催。
柳外莺声碎,花底佳人醉。
携将酒去,载得诗归。
225.张可久 [双调]殿前欢•客中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此曲表现了作者对仕途功名的厌倦和否定。开头两句,前程渺渺和鬓发斑斑,直贯全篇,已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哀愁与失望。由此生发,笔随意转,接连使用了“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语;用人们所熟知的天险,作形象具体的比喻,可见多年来南北漂泊之苦,说明人生旅途中艰险。最后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的深沉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
226.张可久 [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
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这是一首送友的名作。首先点明在西陵送别友人。写离愁之重,衬托出友情之深。二、三两句写出送别之地及友人的目的地。强化离情之苦,友谊之深。四、五、六句为第二层,写送别友人后的情景。别后泪眼难睁。回家后不敢倚楼眺望。第七句到第十句,写出与友别离后的寂寞凄清。春去春来,西陵渡头依然杨柳依依,潮涨潮落,日更一日,但友人踪影难觅,何堪伤悲!最后三句,悱恻缠绵,情悠意长。虽有深情的诗句,但牵不住离舟。余音袅袅,如水长流。
227.张可久[越调]天净沙•晚步
吟诗人老天涯,闭门春在谁家。
破帽深衣瘦马。
晚来堪画,小桥风雪梅花。
这首小令写作者傍晚散步的所见所感。以简洁的语言描写早春时节,离家的游子仍然在外飘零,春天好像和他无缘,因此问“春在谁家”,说明其内心孤苦,这正和其外表装束互为表里地道出羁旅之苦。但此时小桥边一朵雪中梅花映入眼帘,给他带来了安慰。
228.张可久 [双调]清江引•采石江上
江空月明人起早,渺渺兰舟棹。
风清白鹭洲,花落红雨岛。
一声杜鹃春事了。
这支小令,用寥寥数笔,勾勒如画美景:广漠的天空中一轮明月朗照,辽阔的江面上一只早行的小舟渐渐远去。白鹭洲上风吹过,岛上的花也落英无声,只有一声杜鹃打破了破晓的沉寂。风、花可使岛、洲增色,鸟声送春更堪流连。曲子小巧简练,但所绘美景却美不胜收。
229.张可久 [中吕]红绣鞋•秋望
一两字天边白雁,百千重楼外青山。
别君容易寄书难。
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弯弯。
长安迷望眼。
《秋望》主体是谁?似是一位闺中少妇。她在盼望进京求取功名的丈夫早日归乡。“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弯弯”恐是女性视角。此曲写景措词造句工整而自然,妙语天成。意境深远,独具一种魅力。
230.张可久 [双调]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
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
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
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定格7句。定格字句:五、五、五、五、三、四、五,共32字。 〔中吕〕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吕宫高下闪赚”。 〔迎仙客〕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诸宫调同,南曲略同。亦入〔正宫〕。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
这首曲子抒写南宋亡国之恨,借历史故事寄托今日之哀思。作者写了陈后主、南齐东昏侯的荒淫无耻,强调尽管金陵是“钟皇龙蟠,石城虎踞”险要之地,也保不住统治者的衰亡。皇帝的宫阙和贵族的府第,如今都是寻常百姓的茅舍。这就是历史提供的借鉴。
231.张可久 [双调]落梅风•春晚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吕宫高下闪赚”。〔迎仙客〕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诸宫调同,南曲略同。亦入〔正宫〕。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三、三、四、五,共28字。〔红绣鞋〕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又名。
寻花径,梦草池,乳莺啼牡丹开未?
荒凉故园春事已,谢东风补红添翠。
这又是一首写春日晚景的诗章。既有实写的目前残春之景,又有想象之景;既有荒园的凄凉,又有东风的和暖,情感一起一伏,显得曲子诗味隽永。写景抒情,均极佳妙;锻词铸句,颇具匠心,但又不见斧凿,可谓妙语天成。
232.徐再思 [中吕]红绣鞋•雪
白鹭交飞溪脚,玉龙横卧山腰。
满乾坤无处不琼瑶。
因风吹柳絮,和月点梅梢。
想孤山鹤睡了。
233.徐再思 [南吕]阅金经•春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
一处处绿杨堪系马。
他,问前春沽酒家。
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曲子。写得明快简洁,气象、形影连成一片,组成了一幅无比和谐,诗意盎然的春景图。
234.徐再思 [黄钟]红锦袍
那老子觑功名如梦蝶。
五斗米腰懒折,百里侯心便舍。
十年事可嗟,九日酒须赊。
种著三径黄花,载著五株杨柳,望东篱归去也。
《红锦袍》是一组重头曲,分咏严光、范蠡、张良、陶渊明。该曲咏陶潜,歌吟陶渊明蔑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高风亮节。全曲流露萧洒自如之态,正契合着陶潜的性格。
235.徐再思 [黄钟]人月圆•兰亭
茂林修竹风流地,重到古山阴。
壮怀感慨,醉眸俯仰,世事浮沉。
惠风归燕,团沙宿鹭,芳树幽禽。
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
到了兰亭,作者一定会想起王羲之,想起魏晋的风流名士,一定会喝一坛米酒,然后醉了,醉了之后就壮怀感慨。山水依旧,只是世事浮沉,人物已非。如果仅只停留于此,作者的这首怀古之作也不过重写前人而已。此曲之能走出古人阴影,全赖最后一笔振起:虽然逝者已矣,风流不再,但是诗酒文章却如同此山此水一样长留世间,千古流传。
236.徐再思 [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237.徐再思 [越调]天净沙•秋江夜泊
斜阳万点昏鸦,西风两岸芦花。
船系浔阳酒家。
多晴司马,青衫梦里琵琶。
这首小曲也是情景交融之作,旅舟停泊于浔阳江边的酒家,仅此一点就极具诗情和画意。此小曲可谓《琵琶行》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
238.徐再思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
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
得唤着怕人瞧科。
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
要识得声音是我。
“几时”两字见得思念之殷切。今日猛见那个小伙,内心之激动自不必说。想奔出去喊住他,又怕别人看见,这时候该有多急!幸好女孩急中生智,高声唱起旧日的情歌,她想、凭着熟悉的声音,情人一定会回过头来找她。结果到底如何?留给读者去想象。全曲仅用白描,将少女微妙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语言素朴清新,极富民歌气息。
239.徐再思 [商调]梧叶儿•革步
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湍水向东流。
鸡犬三家店,陂塘五月秋,风雨一帆舟。
聚车马关津渡口。
此曲亦写羁旅之景,抒羁旅之情。在易感的诗人眼中,山色、羁旅之情、东流水,以及鸡犬、陂塘、风雨天,都同他一样,有情有味,心事重重。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清新,对仗工整自然。
240.徐再思 [中吕]阳春曲•皇亭晚泊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
秋风征棹钓鱼滩。
烟树晚,茅舍两三间。
241.徐再思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丁儿 八归 八塞 入塞 九日 三台 大有 大椿 大酺 个侬 子夜 无闷 无怨 天香 不见 木笡 五拍 六丑 比梅 白萱 白雪 月慢 犯花 古记 东仙 乐正 乐令 乐世 长春 西子 西河 西湖 西施 多。
晚云收,夕阳挂。
一川枫叶,两岸芦花。
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
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这首小令宛如一幅恬淡的风情画,写得空灵平淡,仿佛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纵观全曲,既注意大笔写意又侧重细部描绘,力求神貌兼备;色彩运用大胆、强烈、自如,夺人眼目;虽不着感情色彩却使人悟出热烈与向往之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新意,在“老树”、“乌鸦”中咀嚼出美的意象和感受,而不再是马致远笔下的孤寂、迟暮的象征了。
242.徐再思 [双调]蟾宫曲•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勾画得栩栩如生。“身似浮云”,说明女孩因思念情人而变得恍恍惚惚,身不由己;“心如飞絮”,是说她心神不定,老是胡思乱想;“气苦游丝”,可见她被相思之情害得身体极度虚弱,几乎气息奄奄。这位痴情女孩的魂灵儿早就飞走了,她甚至已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就好像只剩下一缕余香,日夜期盼着心爱的人儿归来。最难捱的还是夜深人静时,那种痛苦恐怕不是过来人是无法体味的。此篇连用叠韵,而又婉转流美,兼之妙语连珠,堪称写情神品。
243.徐再思 [双调]水仙子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
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
拣梅花多处提壶。
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对酒”三句,复以不负好景的豪兴,抒写了与唐代诗人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似的情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244.钱霖 [双调]清江引
梦回昼长帘半卷,门掩荼縻院。
蛛丝挂柳棉,燕嘴粘花片,啼莺一声春去远。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开头以“梦回”揭示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梦回”后的清醒和悠然。“昼长”和“荼縻院”两者相互应和,点化出特定的时间与环境:是残春初夏时节和荼縻花开的庭院。“门掩”一语,更强化了整个环境的幽闭,透视出主人公无意往来世俗的心境。
245.孙周卿 [双调]水仙子•舟中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这首曲子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又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此作风格豪迈,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246.孙周卿 [双调]水仙子•山居自乐
西风篱菊灿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
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
教儿孙自种桑麻。
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曲子以合璧对起首,着意刻画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图。接下用“山中宰相”典,既突出了隐士清高自许的情怀,也使“茅屋青山”加强了诗人心志淡泊的色彩。“种桑麻”、“煨香芋”、“煮嫩茶”,有效地增添了山居生活的热烈气氛。其情意的纯真,心地的明净,成功地刻划出诗人高蹈归隐的情怀。
247.孙周卿 [双调]蟾宫曲•自乐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垮,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248.孙周卿 [双调]沉醉东风•宫词
花月下温柔醉人,锦堂中笑语生春。
眼底情,心间恨,到多如楚雨巫云。
门掩黄昏月半痕,手抵着牙儿自哂。
这首宫词写幽居深宫的宫女夜晚的孤寂和自伤自嘲,题材虽不出宫怨范围,却别具特色。且不说曲中赏心乐事之景与哀怨缠绵之情的强烈对比,也不说写情之繁衍,恨之滋生所用的比喻手法,单提最后一句“手抵着牙儿自哂”。在这里,宫女或诗人的情感并非一味地纠缠在悲愁之中,而是跳出此种情境,回首一看,不由地要笑上一笑。这正是极度悲愁之际的幽默,是含着眼泪的微笑,是一种远距离的审美。在应该悲伤的时刻,反观自身,与当下的处境保持了一种距离,这种反观就容易发现庄严事物外衣之下的可笑可怜之处。这样的艺术手法,倒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黑色幽默。
249.唐毅夫 [双调]殿前欢•大都西山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
等闲不许俗人看。
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
休长叹,不多时暮霭风吹散。
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250.吕济民 [双调]蟾宫曲•赠楚云
寄襄王雁字安排。
出岫无心,蔽月多才。
目极潇湘,家迷秦岭,梦到天台。
浮碧汉阴晴体态,逐西风聚散情怀。
卷又还开,去又还来。
雨罢巫山,飞下阳台。
此作构思精巧,以人名字喻云,又以云比人名字,从而使得人云合一,极尽对人之赞美。被赞美之楚云,是作者同时歌女。或作者对她深爱,才可能在如此精巧的构思中寄托无限爱意。
251.曹德 [双调]折桂令•江头即事
问城南春事何如?
细草如烟,小雨如酥。
不驾巾车,不拖竹杖,不上篮舆。
著二日将息蹇驴,索三杯分付奚奴。
竹里行厨,花下提壶。
共友联诗,临水观鱼。
此曲写城南冶游之乐事,起首以问句出之,问的不是柴米油盐之类的俗事,而是“城南春事何如?”问得天真,问得自然,可见作者的高雅脱俗。作者听说城南春日正好,花事正盛,于是吩咐侍从,准备来日春游:携了奚奴,提了酒食,既不驾车,又不拄杖,也不乘轿,只骑一匹蹇驴,约二三好友,往水边观鱼、饮酒、赋诗。如此春光,如此生活,真是人生还需何求!
252.曹德 [双调]折桂令•西湖早春
小红楼隔水人家,草未鸣蛙,柳已藏鸦。
试卷朱帘,寻山问寺,何处无花。
金络脑堤边骏马,锦缠头船上娇娃。
风景繁华,不醉流霞,前世生涯。
这是描画西湖早春美景的一首小令。作者将这个“早”字作为“诗眼”,抓住早春特有物象给予精心描绘:嫩草已肥,尚无鸣蛙;柳已茂密,方遮乌鸦;珠帘才卷,鲜花早放。描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之景。
253.曹德 [双调]清江引
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
离别复离别,攀折更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
这是一首直刺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小令,堪称太岁头上动土。“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作品开头即以“长门柳”花絮被风吹得漫天飘飞,暗示了皇室宗亲风雨飘摇的命运。紧接三句:“离别复离别,攀折更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折柳送别是古代送别亲人时的习俗。不断的离别,“长门柳”便一再被攀折,枝叶也就渐稀,这是暗示了皇室宗亲不断地被杀。此处,借物喻人,以咏柳暗藏锋芒,构思机巧,语意双关,以一种独特方式表达出作者对黑暗暴政的强烈抗议。
254.曹德 [双调]庆东原•江头即事
低茅舍,卖酒家,客来旋把朱帘挂。
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
几句杜陵诗,一幅王维画。
这是一首甚为佳妙的写景小令。“低茅舍,卖酒家,客来旋把朱帘挂。”一间低矮的茅舍,挑着酒幌,一位孤零零的客人,走入小酒店中,店主人挂起朱帘,使得客人能够边饮酒边欣赏窗外景致。从茅屋窗口望出去,但见“长天落霞,方池睡鸭,老树昏鸦。”完全是一片萧瑟、肃杀,令人郁郁寡欢之景。此景即是彼时彼地的真实环境的再现。又是作者的移情。此作有如一幅白描画,通过几组镜头组接,把江头黄昏秋景给以动态的展现;并借此折射出了作者孤独、寂寞、悲凉的情怀。
255.杨朝英 [双调]水仙子•自足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
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
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此曲写世外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无所追求、自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农事完毕,就打鱼饮酒,逍遥自在;等到客到,以家常饭相待,僧人到,献给一杯谷雨新茶。闲时节自己炼丹养性。但在封建社会里,严酷的统治无孔不入,若要过上如此惬意的生活,恐非易事。在这里作者只不过借此来表达他胸中所憧憬的理想生活:诗酒自娱,所见皆高洁之物,来往无利禄之徒,不为世事所牵累,心如白云一片,悠然自适,胸中有此界,是为最高雅而彻底的“自足”。而这,又正是元散曲最津津乐道的诗题。
256.杨朝英 [商调]梧叶儿•客中闻雨
檐头溜,窗外声,直响到天明。
滴得人心碎,聒得人梦怎成?
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
这是一首状写游子离愁别恨的小令。游子离家,往往心绪不佳;客舍中适逢阴雨,就更多别恨离愁。雨声扰人,使人彻夜难眠。小令起句就写得非常入境。正因为主人公一夜未眠,才得知雨声一夜未停!不是夜雨不停地下到天明,主人公哪会一夜不能梦回故乡!夜雨不停与主人公失眠相互因果,相辅相承,相互引发,相互加浓,从而构成了这“客中无雨”的独特意境。
257.杨朝英 [中吕]阳春曲
浮云薄处膧胧日,白鸟明边隐约山。
妆楼倚遍泪空弹。
凝望眼,君去几时还?
“朣胧日”、“隐约山”,组成一幅去路迢遥、望而不见的迷惘意境。“妆楼倚遍”,表示凝望时间之久,或从早到晚,或日复一日,最终却难免“泪空弹”。此以闺中少妇怨望之深,反衬其盼归之切,由侧面烘托其情爱之笃,语简意丰,有情有态,形象欲活。
258.杨朝英 [双调]清江引
秋深最好是枫树叶,染透猩猩血。
风酿楚天秋,霜浸吴江月。
明日落红多去也。
这是一首描写南方秋景的抒情小曲,以秋领起,一意贯通。枫叶之红,如血;秋月之升,如风,如霜。作者笔调凝重,为读者勾画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南国秋景图。运用白描手法,却意态浓郁,虽未直言悲秋,但其惆怅情绪已透纸背,令人伤怀。特别是末句言“明日落红”已不再重现,更加深了作品所渲染的凄清意境。
259.钟嗣成 [正宫]醉太平
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刘九儿宗枝。
郑元和俺当日拜为师。
传留下莲花落稿子,搠竹杖绕遍莺花市。
提灰笔写遍鸳鸯字,打爻槌唱会鹧鸪词。
穷不了俺风流敬思。
此曲写的是穷秀才与贫苦的下层文人,热情赞美了他们的艺术活动,并对他们的艺术活动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如打竹板,说唱《莲花落》曲子故事,唱《鹧鸪词》,等等。这正好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文化意识相对立,并且也是对统治者扼杀人才、埋没民间文艺的抗议。此作风格质朴真纯,粗犷有力,洋溢着浓郁的市民生活气息。
260.钟嗣成 [双调]凌波仙•吊乔梦符
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
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
跨仙禽路绕云深。
欲挂坟前剑,重听膝上琴。
漫携琴载酒相寻。
此曲写出了作者对亡友的真挚之情;曲词无不表达了作者对乔氏的钦佩和敬仰。作者对乔梦符生世的同情、感慨,也曲折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因此,在曲文中读者也可看到钟氏的影子。
261.钟嗣成 [双调]水仙子•吊宫大用
豁然胸次扫尘埃,久矣声名播省台。
先生志在乾坤外,敢嫌他天地窄。
辞章压倒元白。
凭心地,据手策,是无比英才。
此曲为志人佳作。宫大用与钟嗣成的父亲相交极深,所以钟嗣成极熟悉宫大用,对宫大用被权豪一再压抑,备感不平。他认为宫大用屈居小小书院,极不公正。宫大用非常愤慨元代极端腐败的吏治,这也引起钟嗣成的共鸣。因而开头就赞扬宫大用襟怀开阔,扫去一切世俗尘埃,其才华声名早就在中书省上下传开了。然而宫大用志在乾坤之外,现有天地不足以施展其才华。其辞章甚至可以压倒元稹、白居易。所以他的锦心妙策,是个无与伦比的英才。
262.钟嗣成 [正宫]醉太平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
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
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这首小令,将社会上的人分成了两种:“穷人”和“富人”,并将两者置于对立的地位。“村沙富难交”一句,是作者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如此这般的社会里,最好是去当个教乞儿的“训导”。这首小令语言通俗,“半新不旧”、“半长不短”、“半联不断”一类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而且强化了平民意识。
263.钟嗣成 [双调]水仙子•吊施君美
道心清净绝无尘,和气雍容自有春。
吴山风月收拾尽,一篇篇,字字新。
但思君赋尽停云。
三生梦,百岁身。
空只有衰草荒坟。
施君美是个在杭州开店铺的商人,但他绝然不是一般商人。在青壮年时代是个极有豪情壮志的英武人物,结果却寂寞地死去。从钟嗣成这篇吊词来看,他的晚年,已经是六根洁净不沾尘埃的人了。闲暇之间,他写尽了杭州风光,显示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但他空怀有宏伟抱负,最终还是默默地了此一生。作者为他发出了不平与哀叹。
264.李齐贤 [黄钟]人月圆•马嵬效吴彦高
五云绣岭明珠殿,飞燕倚新妆。
小颦中有,渔阳胡马,惊破霓裳。
海棠正好,东风无赖,狼藉春光。
明眸皓齿,如今何在?空断人肠。
此曲借古讽今。作者借李隆基与杨玉环沉迷于酒色音舞,导致大祸临身,国家受损,但对杨玉环的悲惨命运不无同情。
265.赵显宏 [中吕]满庭芳•渔
江天晚霞,舟横野渡,网晒汀沙。
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
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
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
此曲写渔家欢乐,劳动之余,将船横于渡口,把网晒在河滩,一家人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作者对此种生活心向往之,显示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266.赵显宏 [中吕]满庭芳•牧
闲中放牛,天连野草,水接平芜。
终朝饱玩江山秀,乐以忘忧。
青蒻笠西风渡口,绿蓑衣暮雨沧洲。
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本篇描写田园放牧生活的情趣。画面简洁,写景如绘。一个“闲”字总领全篇,无论是描绘旷野风景,抑或是刻画牧人形象,作者着力突出的正是闲适二字,表达出诗人摆脱名缰利锁,归返自然后的不尽乐趣。但“乐中忘忧”并非无“忧”,西风暮雨中独披蓑笠的形象,秋色黄昏里横吹长笛的场景,虽有沉浸于江山秀色的欣悦和无拘无束的逍遥,也悄悄渗透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情绪。曲中既有明言直语的表白,也有含蓄蕴藉的点染。本色和文采相融相映,读来韵致别出。
267.赵显宏 [双调]清江引
少年身正值着春暮月,宴赏无明夜。
一任锦囊空,不放金杯歇。
明日落红多去也。
此曲规劝青少年勿贪杯而虚度时光,用暮春时节喻少年们的青春将逝,而他们却对此丝毫不加珍惜,彻夜宴乐,放纵自己于声色犬马的娱乐之中。最后用“明日落红多去也”来比喻他们的将来命运。明确点明他们宴饮无度、挥霍金钱,最后下场可悲。语言率直,情深意切。
268.赵显宏 [双调]清江引•情
夜长怎生得睡着?万感萦怀抱。
伴人瘦影儿,惟有孤灯照。
长吁气一声吹灭了。
此曲写情人长别离后独自守空房的真实生活。孤灯之下,孤独之人摇曳着孤独之影。此时已夜深人静,万赖俱寂,而离人因思念另一方却心无宁绪,百感交集。“为伊消得人憔悴”,主人公因思念对方而变瘦,但曲子却不直白道出,而是说影子瘦了。离人对孤灯,她终于耐不住这种寂寞,只有熄灯睡去。
269.周德清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此曲为写景之作。作者选择了宏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270.周德清 [中吕]满庭芳•误国贼秦桧
官居极品,欺天误主,贱土轻民,把一场和议为公论。
妒害功臣,通贼虏怀奸诳君,那些儿立朝堂仗义依仁。
英雄恨,使飞云幸存,那里有南北二朝分。
这首小令主要谴责秦桧的罪恶。前四句是对秦桧罪行的总体评价。第一句指出秦桧的地位;后边三句是说他欺瞒皇帝,使国土沦丧,弃人民于不顾,接下来三句进一步揭露他的具体罪行:嫉妒陷害功臣,杀害岳飞父子;私通金国,诳骗君王;枉立于朝堂之上,不施行仁义。最后三句抒发作者内心愤慨。最后两句又回过来写秦桧误国,使得当时中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271.周德清 [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
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本曲为元人小令中歌颂宋代名将岳飞的名篇,开头三句对岳飞作概括性的评价,称他文武双全,有再建宋王朝宋庙社稷之功,足以留芳百世。后两句追述被诬身亡的悲剧,一个“却”字,饱含悲愤、痛惜。“闪杀人”两句揭示由此产生的后果:丢弃宗庙南逃,收复失地无望。最后三句落笔于岳坟。那“愁风怨雨”所凝聚的,正是千古不灭的民族正气,为忠臣的冤魂长掬一腔热泪。全曲叙事抒情一气呵成,动人心魂。
272.周德清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月光皎洁、桂花飘香,捣衣声声,雁叫阵阵,都被那萧瑟的秋风吹送过满天霜露,传入客人的心怀。面对这由光色、香味、声响组成的秋夜,不由人不陡生身在异乡、梦牵家乡的情怀。所谓“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直抒胸臆,并直逼出以下“夜凉”、“枕凉”的强列感受。最后“不许离人强”点醒曲意,更突出了离情愁况的难堪和排遣不去。
273.周德清 [双调]蟾宫曲•别友
唾珠玑点破湖光。
千变云霞,一字文章。
吴楚东南,江山雄壮,诗酒疏狂。
正鸡黍樽前月朗,又鲈箐江上风凉。
记取他乡。
落日观山,夜雨连床。
这首别友曲写得与众不同。一般别友之作,往往有凄哀之音。作者面临分别,没有临歧沾巾的儿女缠绵,而是对自己言语行为的自豪感。作者把“一字文章”比作“千变云霞”,可见其文采之超众。“吴楚”、“江山”、“日”、“月”、“江”等阔大物象的运用也给曲子增加了雄壮豪放。读之给人以乐天、达观、向上的感受。
274.周德清 [双调]蟾宫曲
倚篷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
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
酱翁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
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桂攀花⑧?
元代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因有“九儒十丐”之说。此曲即从最普通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慨叹日常生活的贫苦困乏,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与乞丐相去不远的窘迫状况。最后一句更把这种生活的“嗟呀”推衍至人生追求的失落与渺茫,实际是辛酸悲苦之至。
275.周德清 [中吕]红绣鞋•郊行
雪意商量酒价,风光投奔诗家,准备骑驴探梅花。
几声沙嘴雁,数点树头鸦,说江山憔悴煞。
前篇写春景,此篇则写冬景,“雪意商量酒价”,用语不凡,将全局点活;以“说江山憔悴煞”作结,更是对冬景特点进行总体概括。
276.周德清 [中吕]红绣鞋•郊行
茅店小斜挑草,竹篱疏半掩柴门,一犬汪汪吠行人。
题诗桃叶渡,问酒杏花村,醉归来驴背稳。
此曲写效外的春景。“题诗桃叶渡,问酒杏花村”,虽然都写地名,但与春景吻合,并且都是借用典故,增大了曲的文化蕴含,使读者的想象也更为丰富。
277.周德清 [双调]蟾宫曲•别友
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
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
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飞去如何?
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
这首小令用典贴切而灵活,“钟期”、“韩娥”,既切合宾主身份,又抒发了知音难得和依依惜别的情思。曲中妙用谐合手法,如“点点星多”,星与心谐音,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怀。“行云”是语意双关;诗人用来叙事写景,情景融为一体,浑然无迹。至于结尾拓开一步,融情入景,则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之妙。
278.倪瓒 [越调]小桃红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此曲第一句写深秋季节,江面上飘浮着淡淡的烟霭,江水更加澄彻,好像白练。几行征雁,带着离愁,正飞向南方。下面一句写雪霁初晴,更显生机。最后一句写驾舟人一边荡浆,一边唱着带有幽怨情调的民歌,惊起了正在憩息的白鸥。假如说前面的画面多少显得凄冷寂寥和过于恬静,那么后面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歌声及鸥鸟,就使得整个画幅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279.倪瓒 [黄钟]人月圆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这首小令,开篇即已忧思满腹、感慨万千。从勾践卧薪尝胆,夫差昏庸亡国,直至赵宗王朝偏安一隅最后分崩离析;以及当朝(元朝)的由盛而衰;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所有这些外在景物,都染上浓重的凄凉,“怅然孤啸”,他的心情是否就此平静下来了呢?此作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时为夜色昏黄之后,作者的愤懑似乎有所开释,但心情不能平静。
280.倪瓒 [越调]凭阑人•赠吴国良
客有吴郎吹洞箫,明月沉江春雾晓。
湘灵不可招,水云中环佩摇。
此曲是赠友之作,赞美了友人吹箫的高超技艺。箫声沉郁低回,犹如沉江明月般清冷,又如春日晓雾般朦胧;吴客的箫声虽美,却也无法招来鼓瑟的湘灵,然而,湘灵不至,其他女神却闻声而来,隐身云间,环佩碰击之声隐约可听。如此写法,实是对吴郎洞箫艺术的莫大推崇。
281.吕止庵 [仙吕]后庭花•秋思
西风黄叶稀,南楼北雁飞。
揾妾灯前泪,缝君身上衣。
约归期,清明相会,雁还也人未归。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开头“西风黄叶”点秋。“南楼”曾是情人游赏之地,但此时已人去楼空,“北雁飞”暗指亲人远去。三四句描绘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在深秋的夜晚,坐在灯前为郎君缝衣,腮边还挂着相思泪。作者选取这一生活细节,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结尾一句,“人未归”将这种相思之苦推向高潮。本来是存着相会的希望,可此时希望破灭,从而突现了人物那种无法摆脱的痛苦心情。
282.吕止庵 [仙吕]后庭花•冷泉亭
湖山汲水重,楼台烟树中。
人醉苏堤月,风传贾寺钟。
冷泉东,行人频问:飞来何处峰?
这首小令可称作写景佳构。它描绘西湖冷泉亭一带优美绮丽的风光。先写四周景致,画面一个一个地展现就像镜头扫描一样。最后三句写冷泉亭坐落所在飞来峰,用游人纷纷询问表达的神妙和对人的吸引力,极有兴味。
283.宋方壶 [双调]清江引•托咏
剔秃圞一轮天外月。
拜了低低说:
是必常团圆,休着些儿缺。
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
天上月圆,象征着人间团圆。因此我国历来就有拜月的民间风俗。此曲所写,即是闺中思妇拜月的情形。面对天上一轮十分圆满的明月,她深深下拜,默默祝愿。先是盼望月儿能经常圆,不带任何缺陷;接着由月及人,祈祷有情人都能如此,没有例外。这最后一句不仅道出了这位思妇的心愿,而且也表达了天下男女对真情的美好向往,真诚自然,热切感人。
284.宋方壶 [中吕]山坡羊•道情
布袍粗袜,山间林下,“功名”二字皆勾罢。
醉联麻,醒烹茶。
竹风松月浑无价,绿绮纹楸时聚话。
官,谁问他!民,谁问他!
这是一首充满隐逸乐趣的自叙曲。作者看透了虚伪的世情,将功名利禄世俗欲念统统抛在了脑后,扑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在他看来,生活物质条件的简陋贫困不要紧,关键在于是要身心的绝对自由,而这才是真正的高尚无价的。正是从这出发,作者选择了与茶酒山水为伴的避世生活方式,并把这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加以热情地讴歌。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显得太消极甚至平庸,特别是末三句显示的对社会现实不关心乃至冷漠,皆是我们今天阅读和欣赏时所应注意辨析的。但如把它放到元代黑暗的社会情势中去考察,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就不无某种挑战意味。作品读来流利清新,极富感染力。
285.宋方壶 [中吕]山坡羊•道情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
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一茅斋,野花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
5、《拜月亭》关汉卿 《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
陋巷箪瓢亦乐哉!
贫,气不改。
达,志不改。
此是一首言志曲。它表达出了作者的一片浩然之气,真正达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境界。不管谁人成败,谁兴帝业,我绝不依附,永葆自由之身。
286.宋方壶 [中吕]一半儿
别时容易见时难,玉减香消衣带宽。
夜深绣户犹未拴,待他还,一半儿微开一半儿关。
这首小曲力在写情。“一半儿微开一半儿关”刻画女主人等待情人的心态,极尽其细腻委曲,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对情人的痴迷,同时又表现了女子内心既期待又担忧的矛盾心理,是前面的“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的生动表现。相见之难,也许是男子因谋生计而外出的客观原因,或者是因为女方父母的反对而劳燕双飞。一切都使相思中的女子彻夜难眠。
287.宋方壶 [双调]水仙子•叹世
时人个个望高官,位至三公不若闲。
老妻顽子无忧患,一家儿得自安。
破柴门对绿水青山。沽村酒三杯醉。
理瑶琴数曲弹,都回避了胆战心寒。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这正是此曲概括的“时人个个望高官”。但在诗人看来,“位至三公不若闲”、官场险恶,却不如隐逸之闲适安乐了。经历了政治的肮脏,仕途的诡谲,心有余悸的诗人逃归林泉丘壑之下,惟求明哲保身,颐养天年。
288.宋方壶 [双调]水仙子•隐者
青山绿水好从容,将富贵荣华撇过梦中。
寻着个安乐窝胜神仙洞,繁华景不同。
忒快活别是个家风,饮数杯酒对千竿竹。
烹七椀茶靠半亩松,都强如相府王宫。
这支曲子同样是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讴歌赞美。“好从容”三字总领全篇,作者将一般人求之不得的富贵荣华视作粪土,而把与市俗“繁华景”截然不同的大自然看作安乐窝。正是从这点出发,作者将对竹饮酒、松间烹茶看做“别是个家风”,是超过宰相府、帝王宫的最高境界,显然,作品在这里表现了对世俗权贵的极端蔑视,实际上这里也隐含着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乃至挑战意识,而不同纯粹的消极避世,这一点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全篇情感充沛、构思新颖,语言流利,造境宜人。
289.王举之 [中吕]红绣鞋•秋日湖上
红叶荒林酒兴,黄花老圃诗情。
柳塘新雁两三声。
湖光扶不定,山色画难成。
六桥风露冷。
此曲描写湖上秋景,绘影绘形,绘声绘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以清丽自然如在画中的感受。
290.王举之 [双调]折桂令•怀钱塘
记湖山堂上春行。
花港观鱼,柳巷闻莺。
一派湖光,四围山色,九里松声。
五花马金鞭弄影,七步才锦字传情。
写入丹青。
雨醉云醒,柳暗花明。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花港观鱼,柳巷闻莺”、“四围山色,九里松声”等句,对仗工巧地写出钱塘之景,风格晴明、爽朗,语言明白如画。
291.王举之 [中吕]红绣鞋•栖云吊贯酸斋
芦花被西风香梦,玉楼才夜月云空。
栖云山上小崆峒。
蟠桃仙露种,诗句古苔封。
教清名天地中。
这是一首写景佳句。作者以“芦花”喻洁白,以“玉楼云空”喻“云石”,又将人名缀入作品中,独具匠心。最后教“清名”永留天地之间,虽有教诲之意,但亦真切感人。
292.王举之 [双调]折桂令•虎顶杯
宴穹庐月暗西村。
剑舞青蛇,角奏黄昏。
玛瑙盘呈,琼瑶液暖,狐兔愁闻。
猩血冷犹凝旧痕,玉纤寒似怯英魂。
豪士云屯,一曲琵琶,少个昭君。
此曲很有边塞诗风采。其特色与一般席宴有着不同之处,带有一种粗犷豪放的特征,没有轻柔漫舞,有的是舞剑助酒兴,而乐器也不是一般的管乐器,而是号角的吹声。特别是“猩血冷犹凝旧痕,玉纤寒似怯英魂”句,更将军宴特有的氛围表现得独具特色。“一曲琵琶,少个昭君”句是因为“琵琶”与“昭君”均是边塞诗的意象,同边塞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
293.王举之 [双调]折桂令•读史有感
北邙山多少英雄?
青史南柯,白骨西风。
八阵图成,《六韬》书在,百战尘空。
辅汉室功成卧龙,钓磻溪兆入飞熊。
世事秋蓬。
惟有渔樵,跳出樊笼⑦。
这首小令咏史,主要写诸葛亮与姜子牙二人,否定建功立业,赞美隐士生活,这是作者人生价值取向。开头三句,写历史上一切英雄豪杰,到头来都难逃一死;所谓青史留名,其实也是南柯一梦;最后都不过是萧瑟西风里的白骨。从第四句到第九句,写历史上两个名声赫赫的人物:诸葛亮和姜子牙,他们生前都身经百战,但现在一切均空。最后两句以渔民生活跟英雄作比,认为只有前者才逍遥自在,无忧无虑。
294.王爱山 [中吕]上小楼•自适
开的眼便是山,那动脚便是水。
绿水青山,翠壁丹崖,可作屏帏。
乐心神,净耳目,抽身隐逸,养平生浩然之气。
此曲写隐居生活情趣,语言自然朴实。开头两句活泼生动,将平实之景写得具有灵气,颇可传唱。
295.李爱山 [南吕]四块玉•美色
杨柳腰,芙蓉貌。
袅娜东风弄春娇。
庞儿旖旎心儿俏。
挽乌云叆叇盘,扫春山汪淡描。
斜簪看金凤翘。
此首写景鲜艳俊美,以景写人:腰肢纤细若东风中飘动的杨柳,面目娇好若出水芙蓉,发黑若乌云,眉深浅适宜,这是外貌描写。而“庞儿旖旎心儿俏”句则说明其不但貌美而且气质颇佳,聪明伶俐,可谓形神的完美统一。极尽其美,语言通俗,措词潇洒,堪称白描佳品。
296.李爱山 [双调]寿阳曲•厌纷
离京邑,出凤城。
山林中隐名埋姓。
乱纷纷世事不欲听。
倒大来耳根清静。
这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作者追求隐姓埋名,山林隐居的生活,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抨击元朝末期统治的黑暗。
297.刘庭信 [双调]折桂令•忆别
想人生最苦离别,三个字细细分开,凄凄凉凉无了无歇。
别字儿半响痴呆,离字儿一时拆散,苦字儿两下里堆叠。
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我这里眉儿眼儿脸脑儿乜斜。
侧着头叫一声“行者”,阁着泪说一句“听者”,得官时先报期程,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
这支曲子以一个女子的立场和口吻,倾诉送别丈夫的离情。丈夫将远行赶考,妻子到长亭送行,离别使夫妻双方都感到难以割舍的痛苦。曲子写的就是这一片情思,既简单又平常,是历代文人吟咏烂熟的主题。但这种情感是永恒的,只要作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就能常吟常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98.刘庭信 [双调]折桂令•题情
心儿疼胜似刀剜,朝也般般,暮也般般。
愁在眉端,左也攒攒,右也攒攒。
梦儿成良宵短短,影儿孤长夜漫漫。
人儿远地阔天宽,信儿稀雨涩云悭。
病儿沉月苦风酸。
此曲咏情,通过客观事物主观化,道出主人公的相思之甚。像“梦儿成良宵短短,影儿孤长夜漫漫”句,通过夜的长短变化,极为形象地对比说出主人公的悲喜交集之情。语言率直通俗,对仗工整,具有深厚的人情味,耐人寻味。
299.刘庭信 [双调]水仙子•相思
秋风飒飒撼苍梧,秋雨潇潇响翠竹,秋云黯黯迷烟树。
三般儿一样苦,苦的人魂魄全无。
云结就心间愁闷,雨少似眼中泪珠,风做了口内长吁!
此曲写相思之苦。用人人熟悉的意象来写相思,通篇不见相思字,然而相思之情、之苦却跃然纸上。秋风飒飒,秋雨萧萧,秋云黯黯。特有之秋声秋景,与苍梧、翠竹、烟树相交织,其萧索之状,以“苦”字统起,有着极强的感情色彩。继之以顶针格强调相思之苦,以云、雨、风为喻,刻画心间愁闷、眼中含泪、口内长吁的艺术形象,与前面曲词形成呼应之势,有曲词虽尽、曲意萦回之妙,意韵格外悠远。
300.汪元亨 [正宫]醉太平•警世
结诗仙酒豪,伴柳怪花妖。
白云边盖座草团瓢。
是平生事了,曾闭门不受征贤诏。
自休官懒上长安道,但探梅常过灞陵桥。
老先生俊倒!
此篇名为警世,实为抒怀。它写作者愿做诗仙,不受征诏、归隐田园的思想,表达了自己旷达的胸襟。
301.汪元亨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
闲来无妄想,静里多情况。
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
直志定行藏,屈指数兴亡。
湖海襟怀阔,山林兴味长。
壶觞,夜月松花酿。
轩窗,秋风桂子香。
此曲赞美隐居生活。前边《雁儿落》四句,抨击世态污浊;后边《得胜令》五句,赞美隐居生活优美恬静。两者对照,表达出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前两句是说闲时不要抱任何幻想,静下来仔细思索世上纷繁的情况。三、四句是对这繁纷的情况进行具体描写(一是恃强凌弱,弱肉强食,而强者背后更有强者,危机四伏;二是世人贪得无厌)。念及此,他决定避世隐居。于是就过渡到写隐居情趣。先谈论历代兴亡,置身山林湖海,襟怀开阔,兴味悠长。在月夜提壶举杯,畅饮松花酿的醇酒;在轩窗下起居,秋风送来桂香。
302.李邦祐 [双调]转调淘金令•思情
初相见时,止望和他同偕老。
心肠变也,更无些儿好。
他藏着笑里刀,误了我漆共胶。
他如今漾了甜桃,却去寻酸枣。
我这里自敲爻。
怎生消?
怎生消磨得我许多烦恼?
这是写一位女子失恋的曲子,深刻地表达出了她失恋后情感上所受的煎熬与折磨。语言通俗,巧用比喻,使得作品生动活泼,值得一读。
303.舒頔 [双调]折桂令•寿张德中时三月三日
问仙娥何处称觞?
帕递香罗,寿祝张郎。
整整杯盘,低低歌舞,澹澹韶光。
想无愧乾坤俯仰,且随缘诗酒徜徉。
乐意何长?
人醉西池,月上东墙。
这是一支祝寿曲。但写得有情、有事、有景,融情、事、景于一炉。全曲将祝寿酒、月夜晚宴的场面与情态,均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
304.查德卿 [越调]柳营曲•江上
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
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
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
回头贪兔魄,失意放渔竿;看,流下蓼花滩。
这里的渔翁实际上是位隐士。船上饮酒,醉醒已是傍晚,但闻啼鸟声与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清脆悦耳,其乐趣不减当年严子陵隐居富春山。今夜月色颇明,渔翁又摇着船儿驶过江湾去垂钓。因为贪看水中的月亮,一不留神握渔竿的手松开了,只能眼睁睁望着渔竿从蓼花滩上漂下去。此曲妙在最后两句,把渔翁那种飘逸洒脱、悠然自得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305.汤式 [越调]寨儿令•听筝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
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
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
滴碎金砌雨,敲碎玉壶冰。
听,尽是断肠声!
这是一篇听筝乐后的评论。开篇三句,点明作者是在酒后微醉的黄昏时分,倾听邻近小楼上有人弹筝。接下去是对演奏者艺术技巧的赏析评判。首先是审视音乐演奏本体:音律和谐,指法娴熟。其次,用物象比喻来形容筝曲之美:如黄莺细语,像大雁悲鸣;如骤雨滴落台阶,冰块被敲碎。再次则是筝曲能弹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因此,弹筝才能达到了艺术美的极致。“听,尽是断肠声”则说所弹之情,全是无尽哀怨之情,将筝曲的思想内容具体化。
306.汤式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
山容瘦,老树替人愁。(幺)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之作,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前面最后一句“老树替人愁”是过渡句,是情景交融之句。从曲中所述看,可能是作者晚期作品,抒发年华易逝之哀情,但在人生感慨中,也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307.汤式 [双调]天香引•留别友人
乍相逢同是云萍,未尽平生,先诉飘零。
淮甸迷渺渺离愁,淮水流滔滔离恨,淮山远点点离情。
玉薤杯拼今朝酩酊,锦囊词将后会叮咛。
鱼也难凭,雁也难凭,多在钱塘,少在金陵。
此曲是送友赠别之作。白居易诗云:“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个萍水相逢的人,能倾盖如故,为的是同样的天涯沦落,同样的书生意气。这样的结交,反而能使两颗灵魂更加靠近,互相温暖。然而邂逅相遇,却匆匆又要分手,顾不上畅叙生平。谈不完的话题是动荡漂零,宛若山河都满含离愁。书信难达,也只好盼望后会有期。描述真实,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308.汤式 [越调]天净沙•闲居杂兴
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
一犁两耙,自耕自种生涯。
首先,曲子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此作特别鲜明地提出了“一犁两耙,自耕自种生涯”的思想,这却是难能可贵的。其次,它还提到了“当役当差县衙”。就是说,在躬耕田园的时候,还要听从当时政府的差遣,尽某些社会义务。以上两个方面,使得此作的思想内容矛盾而又统一。
309.汤式 [越调]柳营曲•春思
鸦髻松,凤钗横。
碧窗梦回春昼永。
离绪蒙茸,倦眼朦胧,清泪滴香容。
恨东君多雨多风,盼王孙无影无踪。
柳添新样绿,花减旧时红。
尽在不言中。
此曲写闺怨,表达出女子伤悲之态,“恨东君多雨多风,盼王孙无影无踪”更是吐尽其心中幽怨。写得情景交融,形神相依,离情别恨尽在眼前。通过女子之态,女子之心,女子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等方方面面予以表现,言约而意丰。
310.无名氏 [南吕]干荷叶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
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这是一支咏史小曲。开篇“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句用托物起兴的手法,说明在杭州的南宋小朝廷已经日薄西山。下句“宋高宗,一场空”说明其偏安于杭州建朝的美梦最终破灭。曲子讥讽了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锋茫毕现直指南宋皇帝宋高宗;同时也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叹。
311.无名氏 [正宫]叨叨令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这是一首感叹人生的怀古曲。开头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邯郸树”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往日那些奔波功名的士子、不可一世的权贵以及叱咤风云的英雄,如今都化为烟尘,空留下令人感伤的遗迹!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空之间的矛盾,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由此引出作者深沉的慨叹:“英雄尽是伤心处!”辞气豪逸,感慨万千,发人深省。
312.无名氏 [中吕]喜春来
窄裁衫裉安排瘦,淡扫蛾眉准备愁。
思君一度一登楼,凝望久,雁过楚天秋。
此曲写闺情闺怨。“安排瘦”、“准备愁”,极写主人公既怕离愁又不得不准备咀嚼离愁的复杂心态,用语新奇,使人耳目一新。“思君一度一登楼”,则直白急切,写思念之深之切,亦生动洗练。
313.无名氏 [正宫]塞鸿秋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看梅梢月。
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
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此是首咏情曲,立意新颖、风格诙谐。奇绝妙绝的比喻使作品机趣横生,而全曲尽量以“月”押韵,富于变化而又不觉勉强。这更使得此曲生动有加。
314.无名氏 [正宫]醉太平•叹子弟
寻葫芦锯瓢,拾砖瓦攒窑,暖堂院翻做乞儿学,做一个莲花落训道。
戴一顶十花九裂遮尘帽,穿一领千补百衲藏形袄,系一条七断八续勒身绦。
这的是子弟每下梢。
这首散曲生动地刻画了纨绔子弟沦落乞讨时的乞丐形象:有声有色,有悔恨之情,有冷静思考。沦为乞丐,意味着丧尽家产,丧尽生活的本领,是人生的悲剧。这在乞丐本身,无可奈何、悔恨莫及;而旁观者却可以有同情、怜悯、感叹,也可以从中引出教训。作者以“叹子弟”为题,在字里行间流露了这种感情。全篇感叹膏粱子弟的可悲下场。在作者看来,骄奢淫逸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百无一用的公子哥习气,他们的才能、青春、理想和进取心,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繁华生活中消磨已尽,等待他们的将是家业破败,自身沦为沿街托钵的乞丐这样的下场。慨叹之中,自存一种警世的关怀心肠。
315.无名氏 [仙吕]寄生草
花影儿来来往往纱窗外,光皎洁明明朗朗月正斜。
金炉中氤氤氲氲香烬烟消灭,银台上昏昏惨惨忽地灯花谢。
冷清清孤孤另另怎生捱今夜?
小梅香俄俄延延待把角门关。
不剌,谎敲才更深夜静须有个来时节。
316.无名氏 [大石调]初生月儿
初生月儿一半弯,那一半团圆直恁难。
雕鞍去后何日还?
捱更阑,淹泪眼,虚檐外凭损阑干。
这支小曲写思人念远。主人公可能是位满腹幽怨的女性。用夸张的手法给信口雌黄的骗子画了一幅漫画,与前面无名氏《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曲语言浅近,有如口语。修辞的运用均贴切生动,具有民歌风韵。曲牌名取开头前四字,可能是此无名氏自创的新调。
317.无名氏 [中吕]朝天子•志感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奈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这两首曲子题为志感,实是元代知识分子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怨刺。第一首,锋芒直指元代政治制度。“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的倒有人夸荐”为全文主旨。第二首,抨击元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现实。“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返观全篇所写,两种人,两种命运,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照。读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不引起读者的反思。讽刺的依据是正义感。作者对不读书有权、不读书最高、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智和能不及鸭青钞的丑恶现实,实抱有无比的轻蔑,暗含莫大的嘲弄。这是直面黑暗的真正讽刺。作者的态度,不是遁世,而是愤世。他的精神所本,仍是当时已被践踏了的文化传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这一种基于自己信仰的正义感,也就不会产生震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318.无名氏 [越调]天净沙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这支曲子吟咏塞外秋景,语言质朴,格调清新,色彩艳丽,无一般咏秋之作之感伤,别具一格,堪称佳作。
319.无名氏 [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
悲哀 婉转 是元曲的风格
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
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抒情主人公不畏“道路阻且长”而“行行复行行”,当是出于不得已。是迫于生计而离家宦游,抑或是探访亲友、奔走生意?我们自是不便妄断,然而,“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不正透露了他身不由已、势在必“行”与回“盼”再三、意“懒”步迟的自身矛盾么?心理负重如此,在“夕阳西下”之际,焉得不有“断肠人在天涯”的苍凉感受?那么,此时的蓦然“回首”所看到的“山无数水无数”,自然都是“情无数”的具体化了;这杂多“情”味中包含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与“警”悟。
320.无名氏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这是一首运用高度夸张手法、表达强烈讽刺意义的小令精品。起首三句,在三个分述和一个总括中,无一字言“贪”,而贪者形象自然跃然纸上。五六七句用三个逐步深入的意象,继续挖掘贪者之心:对一切可以捞一把的事物,从不轻易放过。鹌鹑吞到嗉里的豌豆,他要掏出;鹭鸶细长腿上,他要劈下精肉;蚊子小肚内,他要刮出脂油。这一系列艺术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鲜明地突出了“贪小利者”的本质。结句精警,抨击有力。所谓“老先生”者,实指元代的各级官吏。全曲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成妙文,体现出元曲爽朗、幽默、风趣的特色。
321.无名氏 [中吕]喜春来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
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孟子云:“无恒产者有恒心,唯士为能。”文人是社会的良心所在。境况艰厄而又心存高远,自命清高而又摆不脱恶风浊气的困扰,于是便铸就了愤世嫉俗、郁勃不平的文化心态。封建时代的进步文化人概莫能外,而尤以元人的双重煎熬(民族的和社会的)为甚。这支小令,写的是一介书生(或小有功名的儒士)对人事纷纭、世道艰危的焦虑与悲患,平静中见激越,是那一代文化人的心态凝缩。
322.无名氏 [中吕]喜春来•四节
有如杨柳风前瘦,恰似桃花镜里羞。
嫩红娇绿已温柔。
从别后,虽瘦也风流。
这是一支抒写爱情的小令。抒情主人公也许是一位思念远人的闺中少妇,也许是一位怀想情人的窈窕淑女,但不管是何身份,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芳龄堪羡,粉面羞花;二是意笃神迷,用情专一。桃红柳绿的无边春色搅动起她纷扰的情思,不由对镜自伤,当此之时,也许有一缕淡淡愁绪萦绕芳胸;然而,她绝无对意中人的嗔怪与怒恨,而是贞静自守,悄然地向远方的“他”寄送着款款心曲:“从别后,虽瘦也风流”。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那纯净的柔情、坚执的蜜意,同那充满信心的期盼,写出了这位幽人的静谧、纯美而又丰厚、瑰丽的精神世界!
323.无名氏 [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
山无数,烟万缕。
憔悴煞玉堂人物。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在曲中作者一方面对卢挚的临行赠曲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倾吐了自己做歌女的悲愤。无数青山阻隔了送行之路,万缕烟霭勾起情丝。作者移情入景,先浓重地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接着作者以描述对方的面容憔悴,表达了双方的难舍难分,转而一句“一身儿活受苦”,直抒胸臆,将自己做歌女的飘泊生活之苦和盘托出,最后以“恨不得随大江东去”,含蓄地表明自己此时的痛不欲生以及日后的永久思念。整个小令将离别时强烈的情感起伏,表现得一波三折,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