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天,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歌咏最多的主题之一。人们盼春爱春,也惜春伤春,多姿多彩的春天配合着人们的情怀,在文人笔下呈现出无限风光。不过,也有一些看似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典型的春景,也成为诗歌中的独特风景流传千年。本文选取两处“不起眼”的春景来谈一谈。
一
绝胜烟柳满皇都。出自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最是一年春好处的下一句是绝胜烟柳满皇都。出自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下一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句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文意思为: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因为选入语文课本而为人熟知。但不知大家读这首诗时是否也和笔者有同样的感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真的美吗?仇兆鳌《杜诗详注》说:“三四属闻,五六属见”,就是说第三、四句是听雨,五、六句是看雨。写听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名句,可谓“传出春雨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但五、六两句的“见”则似乎过于平常:乡间小道和云都是黑的,只有远远的江上的一点渔火独自明亮。杜甫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乡间雨夜的平凡景致,周遭除了远处的渔火就是茫茫黑暗,实在看不见什么,也实在没有什么好看。远远不如杜甫白天看到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烂漫春色。有论者说这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美丽的江湖夜雨图。……根据生活经验,雨夜空气湿度较大,灯光凝聚不散,所以倍觉明亮。说明诗人对生活观察入微。”(方麟《怎一个喜字了得》,《文史知识》2014年3月)当然也很有道理,可是笔者仍有疑问:这样黑漆漆的夜色中的一点渔火,真的能称得上“美丽的江湖夜雨图”吗?这寻常夜色,杜甫为什么要特意去看,还特意写入诗歌?
下一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
《春夜喜雨》写的是夜里的雨。夜雨和白天的雨不一样,它看不见。尤其是在古代没有照明、夜里漆黑一片的乡村,去看那“细无声”的蒙蒙细雨,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中国古代,夜雨一般无人去看,也一般无人用视觉去描写夜雨。夜雨入诗的很多,但几乎都是以听觉写雨的声音。“小楼一夜听春雨”“夜阑卧听风吹雨”“少年听雨歌楼上”“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无不是听到的夜雨。孟浩然的《春晓》也写到了夜雨,全篇也是只有听觉,诗人早上在“处处闻啼鸟”中醒来,由听觉的苏醒联想到“夜来风雨声”的听觉记忆,进一步想到了夜雨中的落花。春天早晨的闲适和惬意,睡足后醒来时似有似无的一点淡淡的怅然,便都跃然纸上,遂成千古名篇。
但是杜甫这首诗和我们熟悉的关于夜雨的名篇名句都不同。他不像孟浩然那么淡然闲适,能一夜好睡,春晓方醒;杜甫是一位会因为喜雨而兴奋到一夜不睡的诗人。对那细微到几乎不可捉摸的春夜之雨,他不仅用心去听,还特意出门去看。当这“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后,听觉上的“润物细无声”似乎还不足以让诗人确认雨是不是真的在下,诗人一面欢喜,一面又生怕这雨来得不够真实,于是不由得出去张望,甚至走上了乡间小道去看雨。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夜间的毛毛细雨在黑暗中很难看见,但对着路灯看的话就容易看清楚一些,因为雨丝会在灯的光晕中显现出来。杜甫所处的环境,夜晚的天是黑的,云是黑的,野径也都是黑的,都无法让他看见雨丝。怎么办呢?他在黑处不断地寻找,终于望见了江上的一点亮光,而借着那亮光,杜甫看见了他一直想看见、想确认的雨!所以五、六两句固然是写所见之景,但这景色的主体不是野径,不是云,不是江船,不是渔火,而是“雨”——所有的景色都是为“看雨”而生的。是黑暗中的一点光,让杜甫确切知道了雨在飘落,这是多么令诗人喜悦啊。再结合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来看,杜甫看雨竟似是看了一夜,直到天明看到饱含雨水的沉甸甸的花朵格外红艳,他再次确认的还是“雨”。
据萧涤非先生考证,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春旱,《春夜喜雨》这首诗正是在旱中逢春雨这一背景下写成。杜甫写雨的诗很多,月上柳梢头的下一句是什么,也常常“喜雨”,因为雨水关系着天下民生之大计。他在《大雨》一诗中写过“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只要雨水能让万物生长、带来丰年,自家茅屋漏雨又算什么呢——这就是杜甫的伟大。所以《春夜喜雨》这首诗的第五、六两句,如此平凡的景色也因杜甫的“喜雨”而进入了诗歌,当我们理解了这景色是为了看“雨”而存在,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胸怀。
据萧涤非先生考证,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春旱,《春夜喜雨》这首诗正是在旱中逢春雨这一背景下写成。杜甫写雨的诗很多,也常常“喜雨”,因为雨水关系着天下民生之大计。他在《大雨》一诗中写过“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只要雨水能让万物生长、带来丰年,自家茅屋漏雨又算什么呢——这就是杜甫的伟大。所以《春夜喜雨》这首诗的第五、六两句,如此平凡的景色也因杜甫的“喜雨”而进入了诗歌,当我们理解了这景色是为了看“雨”而存在,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胸怀。
天街小雨润如酥下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是韩愈。这句诗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天街小雨润如酥。
二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进入了语文课本的名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诗到了韩愈的时代,已经越来越难写了。凡事“盛极难继”,盛唐诗歌无论在诗歌的形式、体裁、结构上,还是在兴象、风骨、声律上,或是在意象的创造和内容的开拓上,都已经达到了巅峰。然而,盛唐诗人总还有些遗漏的物象不曾入诗,中唐诗人们若愿意搜剔小遗,也还能找到一些不曾被盛唐人写过的新鲜的“诗原质”,例如韩愈的这初春小雨中的草色。
意思是: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出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长安街上。
春天的“春草”是常见之景,也容易入诗,盛唐诗人当然早就写过大量名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但是,盛唐诗人都写的是“萋萋”的、“绿”的、“深”的草,这种将绿未绿的初春之草,盛唐诗人似乎确实还没有发现它们的美,或者说认为它们不够美,不堪入诗。
但是韩愈发现了它。早春的小雨“润如酥”,雨中万物生发,但时节尚早,还未到王维诗中所写的“雨中草色绿堪染”的时节。所以在一场早春之雨过后,枯黄的草中发出了新芽,露出了些许新绿。但这绿尚浅也尚少,所以远看是绿的,近看还是枯黄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确实非常新颖,不过,似乎说不上有多美。然而韩愈却对自己的发现十分高调,他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认为这将绿未绿的春草恰是春天最好之处,比满城烟柳的春色还要好。
虽然从诗歌艺术上说,诗的后两句似乎有蛇足之感,也似乎对自己的感觉自信得过了头,但是作为盛唐巅峰阴影下的中唐诗人,能发现一个新的诗歌意象实属不易,这点志得意满也就可以理解了。
天街小雨润如酥下一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原文如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2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