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念故人的诗句,清明思念故人的句子经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历代诗人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1.扫墓缅怀“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历代诗人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1.扫墓缅怀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景象历历在目。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高翥《清明》)

清明怀念故人的'诗句 篇1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4、日暮汉。

郊野祭扫,悼念亡人的情形如在眼前。

2.踏青游春

“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

诗人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清明时节相伴踏青的画面。

1、《清明悼亡诗》魏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译文:春去冬来,寒来暑往,时光流逝,你离开我已整整一年,层层的土壤将我们永远。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春光明媚,踏青游春的景象扑面而来。

3.郊游玩乐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在美妙的春光里,人们或蹴鞠,或荡秋千,尽情欢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乐趣。

4.遥祝亲人

“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唐权德舆《清明弋阳》)

在清明节思念故人的诗句1 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3、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

哀婉的诗句,写出了游子清明盼归的心声,流露了几许淡淡的惆怅。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明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无客不思家”道出了万千游子清明思归的心绪。

5.关心疾苦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阊门即事》)

清明本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战事不绝,祸乱四起,人烟萧疏,民不聊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不待言。

6.人生无常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黄庭坚《清明》)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泾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南宋赵鼎《寒食书事》)

权贵生前虽然喧嚣一时,但死后若干年却落得坟前冷落,无人祭扫,反不如黎民百姓,生前平淡,但死后却祭拜不断,人情如旧。

7.悼亡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吊念逝去的亲人,悲思愁绪,伤心欲绝。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北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8.韶华易逝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唐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

在热闹的寒食节日场景里,诗人看到高飞的风筝,不禁生出韶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惆怅情绪。

“节序太无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却罗衣都湿透,花下和笙。”(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9.思妇闺怨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北宋晏几道《生查子》)

闺门女子天天盼,月月盼,寒食节过去了,梨花开了又谢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随之而来的,只是一次次失望!只能在秋千架下,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无处诉说,也不想诉说。

“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北宋杜安世《鹤冲天》)

她在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10.抒发悲情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北宋王禹偁《清明》)

清明思念故人的诗句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虽有亡国之恨却难有回天之力,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诗人将幽愤之情借助清明表达得深沉蕴藉。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4、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

上一篇 2023年06月05 10:01
下一篇 2023年05月16 06:00

相关推荐

  • 冬天的诗句小学,小学阶段描写冬天的古诗

    日子一天天过去,抓也抓不住,俯仰之间,又是一季。秋天不声不响,从浅到深,悄悄变换着色彩,大地不经意地改变了颜色。渐渐地,小学阶段描写冬天的古诗,秋意已暮,万物走向凋零,大自然唯美谢幕。冬天从松树中露了

    2023年05月04 275
  • 风险与机遇并存下一句,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名言

    数据来源:Wind,2022.04.18-2022.04.22上周市场震荡。总体来看,博鳌会议提到我国资本市场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规模、质量和治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保

    2023年04月16 290
  • 虚心竹有低头叶全诗,虚心竹无虚心叶全诗

    谦逊人性是固执的,做到低头也是困难的,如果不懂得在现实面前适时的低头,虚心竹无虚心叶全诗,人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懂得适时的低头,是一种巧妙的智慧,沉稳的成熟。人性是固执的,做到低头也是困难的,如果

    2023年05月31 276
  • 明月几时有下一句是什么,明月几时有的全诗

    谈到北宋,明月几时有的全诗,名耀史册的三苏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各式各样的人物逐一浮现在记忆中。,但大多都是仕途失意之人,即使官拜太师的苏辙,除了文学

    2023年04月11 241
  • 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元曲,元曲属于什么文学

    说起元曲,我们自然想起“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元曲和唐诗宋词的发展略有些不同。诗发展千年,在盛唐达到高峰,而词大致发源于唐,元曲属于什么文学,几百年后在宋朝达到巅峰。我们习惯性使用巅峰时期来形容这两种文

    2023年04月12 242
  • 有关感恩的诗句,心怀感恩的优美诗句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感恩的诗句古诗有:1、人家帮我,

    2023年05月02 230
  • 为谁辛苦为谁甜上一句,不知辛苦为谁甜上一句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几件奇葩事。苏轼也不例外。在黄州时,苏轼的风湿病发了,右眼又受到了影响,于是,几个月闭门不出。一个谣言传起来:苏轼去世了。什么,苏轼死了?皇帝听了,问苏轼的一个亲戚,回答语焉不详。皇

    2023年05月18 220
  • 听君一席话下一句,听君一席话后面接什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名人志士用谚语教导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如《增广贤文》中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发,听君一席话

    2023年04月26 281
  • 桀骜不驯又霸气的诗句,十首最狂傲的古诗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2023年05月01 218
  • 胜日寻芳泗水滨的下一句,胜日寻芳四海滨下一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胜日寻芳四海滨下一句,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

    2023年04月22 254
  • 坚持不懈的诗句,坚持不懈不放弃的古诗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文学家、诗人。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的诗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评

    2023年05月16 308
  • 古人云的下一句是什么,古人云经典语录500句

    有想做寄卖行的,千万不要找像新鼎老四这种在宾馆里面开个会议室,放着PPT图片,照着PPT内容给你念一遍,古人云经典语录500句,这样根本就学不到东西。,大家一定要记住,去有实体门店的实体店进行实践,学

    2023年05月23 29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