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到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很多人大概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著名七言绝句。短短四句28个字,说出了唐代重阳节的三种节俗:登高,带有茱萸的诗句思乡,身佩茱萸,与亲人团聚。除此之外,唐代重阳节还有佩戴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在其他唐诗中也多有提及,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两句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茱萸和菊花因此成了象征着重阳节的两大植物。
菊花的园艺品种。(@辰小山 摄)
菊花在中华文化里是第一等的名花,大家都很熟悉,不会认错。相对来说,唐人佩戴的茱萸是一般人比较陌生的植物。不过,在诸多古籍中,“茱萸”一词并不罕见。三国曹植《浮萍篇》里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的《宛转歌》里也有:“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
有很多诗句描写茱萸的悲情,其中一些经典的诗句如下:\"茱萸香瘤瘤,满堂馨香弥。\"\"茱萸春常在,秋令香瘤消。\"\"茱萸红如火,香如兰,冬不见,夏常在。\"\"茱萸香气扑鼻,露珠闪烁明。\"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对茱萸。
那么,古人佩戴的“茱萸”到底是什么植物呢?为啥要在重阳节这天插这种植物呢?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有哪些叫“茱萸”的植物吧。
那些叫“茱萸”的植物
吴茱萸的果实。(@辰小山 摄)
食茱萸/椿叶花椒的花及具刺的枝叶。(图片来自网络)
山茱萸,叶对生,弧形脉明显,早春开小黄花,秋季结红果。(@辰小山 摄)
在今天,以“茱萸”为名的植物除了上述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外,还有茶茱萸、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等,但这些都是现代植物学家起的名字。蜜茱萸属(Melicope)因为和吴茱萸属(Tetradium)近缘、同属芸香科而得名;单室茱萸属(Mastixia)则因为和山茱萸属(Cornus)近缘,同属山茱萸科而得名。
山茱萸 vs 吴茱萸 vs 食茱萸
● 经过现代植物学家的考证,今天学界的共识是,山茱萸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浓烈的芳香气味。
戴叔伦《登高回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堆。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觥盏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食茱萸指的则是芸香科另一种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它们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至于是香是臭,随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果实,入口极辛辣。
● 至于李时珍之前的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则没有定论。 在我看来,古人最早很可能并不严格分辨吴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来称呼,只是入药的时候以吴茱萸为多,做调料的时候以食茱萸(欓子)为多罢了。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行路难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重阳节佩戴的是吴茱萸吗?
吴茱萸的花(@辰小山 摄)
虽然不一定听说过《风土记》,但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事实上,古人用于“辟恶气”的很多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中国民俗的常识。如果非要说重阳节佩戴的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有浓烈气味的吴茱萸,对于研究民俗史的学者来说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不仅如此,因为重阳节的月数和日数都是九,而九在阴阳学说里是“至阳之数”,所以从汉代开始,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这正是推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节俗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下次您看到插这样的山茱萸,可以贻笑大方了!(@辰小山 摄)
时至今日,菖蒲艾蒿束依然是端午节的“标配”
完
▼
▼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