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的下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下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数百年来,成为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正始”是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年间,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下联,朝政黑暗腐败。为逃避灾祸,魏晋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清谈”,玄学开始兴盛,史称“正始之音”。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保国”和“保天下”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以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其次,“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保国”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是捍卫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最强武器。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追求,也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据刘洁修考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身沉心不改”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为什么“有责”?这得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谈起。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值明王朝日渐衰弱,清政权强势崛起的动荡时期。明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关外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在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觊觎中原富庶之地已久。明朝廷内部却党争持续不断,内耗严重。而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旋即清军入关,定鼎北京,遂挥师南下,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清政府入主中原,在顾炎武看来,这不仅是政权上的替代,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断裂,如何保住“正统”文化,成为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这一思想的产生,与顾炎武的家学传统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出生于江东望族,还在襁褓中时,就被过继给未婚早逝的堂叔顾同吉为嗣,由嗣祖和嗣母抚养长大。顾炎武从小就随嗣祖读《孙子兵法》《吴子》《左传》《国语》《资治通鉴》以及朝廷刊行的《邸报》,养成了他关注时事政治、关心现实民生的治学取向。未婚守节的嗣母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刚强,有着良好的文化教养,常给顾炎武讲述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他做一个忠于国家民族的人。特别是清军攻占常熟时,嗣母虽幸免于难,但不愿苟活于世,绝食而亡。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要保住气节。嗣母绝食自尽的行为,深深震撼了顾炎武。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与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文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为尽“保天下”之责,顾炎武壮年投笔从戎反清,中年骑马北游续道统。1644年5月,南京的明朝残余力量拥护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顾炎武把恢复山河的希望依托于这个朝廷,受昆山县令举荐任兵部主事。并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文章,提出一整套复兴大计。只是他还未及上任,清军已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为了表明抗清的决心,顾炎武决定改名。他原名绛,字忠清。因敬仰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炎武。作为一介书生,他还在家乡积极参加苏州、昆山保卫战。家乡被攻占后,他以精卫填海的精神自勉,立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誓言,奔走于太湖流域,积极开展抗清斗争,其间几经磨难,甚至险遭不测。

随着清朝政权的不断巩固,武装反清复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顾炎武并未气馁,为了坚守理想,他决定北游,寻找“保天下”的治国良策。1657年秋,45岁的顾炎武开始了长达25年的“北漂”生涯。因崇尚儒学,他北上首站直奔山东,游崂山,登泰山,拜孔庙,寻觅名胜典籍,抄录墓志铭,查阅地方志,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走遍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一边考察山川民情,结交志同道合的学者,徐图复国大计;一边探求学问,著书立说,寻求经世致用的救国救民之道。把实现民富国强的殷殷期盼写进《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等巨著中,以期“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古诗天下兴亡下一句是: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tiān xià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释义]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道德追求

为学要坚持“博学于文”的道德准则,有所作为。“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顾炎武继承了这种治学方法,但他提倡的“文”,范围更为宽泛,既指文章、文字,更指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之道,既指自然科学知识,更包括实践知识。在他看来,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经世致用。只有认真学习“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的知识,才能做“有益于天下”的有为之事。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

为人要坚持“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有所不为。“行己有耻”出自于《论语·子路》,意思是人要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顾炎武把“行己有耻”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在他看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明耻”最为重要。人有廉耻之心,国家才能形成知荣辱的道德风尚。他还特别指出,廉耻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尤为重要,并强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认为,“有耻”是个人行为的底线。因为知耻才能自觉羞愧,自觉羞愧才能恪守礼义,恪守礼义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基础所在。

上一篇 2023年05月20 08:45
下一篇 2023年05月29 05:13

相关推荐

  • 一张一弛的下一句,一张一弛,其备不忒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常用它来表达工作生活要劳逸结合的观点。这种用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人会把这句话中的“文”和“武”,理解成学文和习武,这就不对了。“文武之道,一张一

    2023年05月23 269
  • 带春的诗句飞花令,飞花令一一春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谢灵运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诗/陆凯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日思归/薛道衡4.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

    2023年06月06 224
  • 形容雨的诗句,下雨天意境绝美的诗词

    密密初秋雨,蒙蒙欲暮天!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一场秋雨下过,下雨天意境绝美的诗词,夏日的燥热一扫而光,天地简静,时光柔软,内心的滋润和寂美油然而生。一场秋雨,也拉开了秋天的真正序幕。一场

    2023年06月04 257
  • 关于读书的诗句,有关读书的古诗20首

    读书,可以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读书,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读书,有关读书的古诗20首,可以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读书,可以将生活中的寂寞换成享受;读书,实乃天下第一好事。《移

    2023年06月04 238
  • 看花的诗句,赏花心情的诗句

    三月的新芽,迎来四月的嫩绿,三月的清香,换来四月的浓郁。花儿吐艳,柳枝婀娜,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花”一直以来是文学中至为重要的意象,在诗词中更是历代文人笔下之常客。四月美在花开,也美在花落,纵然

    2023年04月24 214
  • 伤感诗句痛到心里古诗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唐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河

    2023年04月22 213
  • 四大悲剧元曲顺口溜歌词,元曲四大悲剧顺口溜

    某次会议上,他遇见前几年刚论战过的翻译家、诗人王佐良,元曲四大悲剧顺口溜,仿佛忘了先前的不虞,还拿了自己的书请对方“斧正”。王佐良哭笑不得,告诉他:“你以后少批评我两句就行了。”1、《窦娥冤》《窦娥冤

    2023年04月19 235
  • 将欲辞君挂帆去下一句,寂寂闻猿愁下一句

    名句传颂已千年万古流芳至今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下面是小编整理了经典千古名句,欢迎大家阅读!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肆留别》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

    2023年06月05 292
  • 元曲舞台说明与科介是什么,元曲唱科白指什么

    六、传统节日(一)春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

    2023年04月20 272
  • 不到黄河不死心下一句,不见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

    18张哲理漫画,看懂的都是高人!让我们看清生活的本质,太有才了一个非常幽默的漫画家。他擅长用漫画的形式。揭露成年人的秘密。让我们看清生活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终是不同的。不要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跟你不

    2023年05月26 296
  • 写的好的元曲,马致远写的元曲

    10: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双调·蟾宫曲》春情·徐再思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以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只有时光荏苒

    2023年04月11 279
  • 依依不舍的诗句,表达不舍离别的诗句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

    2023年06月04 22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