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的下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下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数百年来,成为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正始”是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年间,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下联,朝政黑暗腐败。为逃避灾祸,魏晋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清谈”,玄学开始兴盛,史称“正始之音”。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保国”和“保天下”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以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其次,“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保国”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是捍卫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最强武器。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追求,也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据刘洁修考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身沉心不改”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为什么“有责”?这得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谈起。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值明王朝日渐衰弱,清政权强势崛起的动荡时期。明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关外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在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觊觎中原富庶之地已久。明朝廷内部却党争持续不断,内耗严重。而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旋即清军入关,定鼎北京,遂挥师南下,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清政府入主中原,在顾炎武看来,这不仅是政权上的替代,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断裂,如何保住“正统”文化,成为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这一思想的产生,与顾炎武的家学传统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出生于江东望族,还在襁褓中时,就被过继给未婚早逝的堂叔顾同吉为嗣,由嗣祖和嗣母抚养长大。顾炎武从小就随嗣祖读《孙子兵法》《吴子》《左传》《国语》《资治通鉴》以及朝廷刊行的《邸报》,养成了他关注时事政治、关心现实民生的治学取向。未婚守节的嗣母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刚强,有着良好的文化教养,常给顾炎武讲述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他做一个忠于国家民族的人。特别是清军攻占常熟时,嗣母虽幸免于难,但不愿苟活于世,绝食而亡。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要保住气节。嗣母绝食自尽的行为,深深震撼了顾炎武。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与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文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为尽“保天下”之责,顾炎武壮年投笔从戎反清,中年骑马北游续道统。1644年5月,南京的明朝残余力量拥护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顾炎武把恢复山河的希望依托于这个朝廷,受昆山县令举荐任兵部主事。并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文章,提出一整套复兴大计。只是他还未及上任,清军已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为了表明抗清的决心,顾炎武决定改名。他原名绛,字忠清。因敬仰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炎武。作为一介书生,他还在家乡积极参加苏州、昆山保卫战。家乡被攻占后,他以精卫填海的精神自勉,立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誓言,奔走于太湖流域,积极开展抗清斗争,其间几经磨难,甚至险遭不测。

随着清朝政权的不断巩固,武装反清复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顾炎武并未气馁,为了坚守理想,他决定北游,寻找“保天下”的治国良策。1657年秋,45岁的顾炎武开始了长达25年的“北漂”生涯。因崇尚儒学,他北上首站直奔山东,游崂山,登泰山,拜孔庙,寻觅名胜典籍,抄录墓志铭,查阅地方志,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走遍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一边考察山川民情,结交志同道合的学者,徐图复国大计;一边探求学问,著书立说,寻求经世致用的救国救民之道。把实现民富国强的殷殷期盼写进《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等巨著中,以期“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古诗天下兴亡下一句是: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tiān xià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释义]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道德追求

为学要坚持“博学于文”的道德准则,有所作为。“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顾炎武继承了这种治学方法,但他提倡的“文”,范围更为宽泛,既指文章、文字,更指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之道,既指自然科学知识,更包括实践知识。在他看来,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经世致用。只有认真学习“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的知识,才能做“有益于天下”的有为之事。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

为人要坚持“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有所不为。“行己有耻”出自于《论语·子路》,意思是人要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顾炎武把“行己有耻”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在他看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明耻”最为重要。人有廉耻之心,国家才能形成知荣辱的道德风尚。他还特别指出,廉耻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尤为重要,并强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认为,“有耻”是个人行为的底线。因为知耻才能自觉羞愧,自觉羞愧才能恪守礼义,恪守礼义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基础所在。

上一篇 2023年04月17 21:39
下一篇 2023年04月19 12:12

相关推荐

  • 元曲四大家的代表,元曲四大家的代表内容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

    2023年04月16 297
  • 归隐的诗句,淡泊归隐的诗词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1、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陆游《思蜀》2、扰扰平生成底事?镜湖归隐老黄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开荒南野际,守

    2023年05月30 287
  • 喜鹊报喜的诗句,喜鹊报喜的三大预兆

    《喜鹊》唐:皮日休弃膻在庭际,双鹊来摇尾。欲啄怕人惊,喜语晴光里。何况佞幸人,微禽解如此。《喜鹊》清:乾隆1、喜鹊报春日渐暖,婚配必在三月天2、双喜报春归百花兴致回暖阳照大地春风把冬催3、喜鹊嘎嘎报喜

    2023年06月06 291
  • 温润如玉下一句,如玉的女人是什么样的

    在人们心中,“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大抵是对一个男子的最高赞誉之一。在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里,乾隆赠送给陈家洛一块当作与未来意中人定情信物的暖玉,玉上以金丝嵌着四行细篆铭文,正是:“情深不寿,强极

    2023年06月01 245
  • 叠词诗句,好听的叠词诗句

    诗词中常用叠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宋词以婉约著称,诗人们运用叠字,将感情细腻、婉约的表达出来,读起来又美又好听。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出处:宋代李

    2023年05月19 301
  • 大话西游状元曲子,大话西游曲子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大话西游情有独钟,而且对立面印象最深的就是星爷的至尊宝、达叔的二当家、朱茵的紫霞仙子。据说这部戏刚上映时,达叔的热度可不比星爷低,凶狠而又邋遢的造型,加上达叔无厘头的搞笑天分,将这个角

    2023年04月20 230
  • 昙花的诗句,昙花一现惊千古的诗句

    立秋之时昙花开!夏末秋初的时节,繁星满天、夜深人静时,昙花悄然绽放在月光下,展现美姿秀色,静静地吐露着芬芳,昙花一现惊千古的诗句,宛如一位圣洁的仙子。昙花,又名琼花、昙华、韦陀花等,昙花盛放时,花瓣和

    2023年05月16 278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一句,冰冻三尺的下一句是啥

    PhotobyRiccardoBrescianifromPexels“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字面意思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Ittakesmorethanonecolddayf

    2023年05月04 222
  • 唐诗宋词元曲演变,唐诗宋词元曲

    还记得李白的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吧,说的就是“汉代文学”和“谢朓”的诗。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自有一脉相承,今天我们就捋一捋,并借此来欣赏一部分诗词。一、诗歌的源头《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

    2023年04月13 304
  • 十大著名元曲沉醉东风曲牌,元曲沉醉东风

    沉醉东风,曲牌名,产生于宋元时期。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宫入双调。此调可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全曲七句六韵,句式(不计衬字)为六、六、三、三、七、七、七。此调以胡祗遹《沉醉东风·月底花

    2023年04月17 300
  • 志在千里的上一句,志在千里前面一句话是什么

    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志在千里前面一句话是什么,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上一句是:老骥伏枥

    2023年05月09 298
  • 形容生日又老一岁诗句,感叹生日又老一岁的诗

    文/黄元基濡毫欲浣千池墨,纠结何疑一世情。明婳多时承岁月,风光不断被乡城。捧酒裁诗慰寂人,赊阳换岁笑霜辰。金牛有福谁赢得,雁客无愁乐壬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23年05月03 21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