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的下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下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数百年来,成为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正始”是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年间,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下联,朝政黑暗腐败。为逃避灾祸,魏晋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清谈”,玄学开始兴盛,史称“正始之音”。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保国”和“保天下”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以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其次,“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保国”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是捍卫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最强武器。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追求,也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据刘洁修考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

“身沉心不改”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为什么“有责”?这得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谈起。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值明王朝日渐衰弱,清政权强势崛起的动荡时期。明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关外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在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觊觎中原富庶之地已久。明朝廷内部却党争持续不断,内耗严重。而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旋即清军入关,定鼎北京,遂挥师南下,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清政府入主中原,在顾炎武看来,这不仅是政权上的替代,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断裂,如何保住“正统”文化,成为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这一思想的产生,与顾炎武的家学传统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出生于江东望族,还在襁褓中时,就被过继给未婚早逝的堂叔顾同吉为嗣,由嗣祖和嗣母抚养长大。顾炎武从小就随嗣祖读《孙子兵法》《吴子》《左传》《国语》《资治通鉴》以及朝廷刊行的《邸报》,养成了他关注时事政治、关心现实民生的治学取向。未婚守节的嗣母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刚强,有着良好的文化教养,常给顾炎武讲述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他做一个忠于国家民族的人。特别是清军攻占常熟时,嗣母虽幸免于难,但不愿苟活于世,绝食而亡。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要保住气节。嗣母绝食自尽的行为,深深震撼了顾炎武。

“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苍生的兴盛与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文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为尽“保天下”之责,顾炎武壮年投笔从戎反清,中年骑马北游续道统。1644年5月,南京的明朝残余力量拥护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顾炎武把恢复山河的希望依托于这个朝廷,受昆山县令举荐任兵部主事。并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文章,提出一整套复兴大计。只是他还未及上任,清军已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为了表明抗清的决心,顾炎武决定改名。他原名绛,字忠清。因敬仰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炎武。作为一介书生,他还在家乡积极参加苏州、昆山保卫战。家乡被攻占后,他以精卫填海的精神自勉,立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誓言,奔走于太湖流域,积极开展抗清斗争,其间几经磨难,甚至险遭不测。

随着清朝政权的不断巩固,武装反清复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顾炎武并未气馁,为了坚守理想,他决定北游,寻找“保天下”的治国良策。1657年秋,45岁的顾炎武开始了长达25年的“北漂”生涯。因崇尚儒学,他北上首站直奔山东,游崂山,登泰山,拜孔庙,寻觅名胜典籍,抄录墓志铭,查阅地方志,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走遍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一边考察山川民情,结交志同道合的学者,徐图复国大计;一边探求学问,著书立说,寻求经世致用的救国救民之道。把实现民富国强的殷殷期盼写进《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等巨著中,以期“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古诗天下兴亡下一句是: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tiān xià xīng wáng,pǐ fū yǒu zé][释义]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道德追求

为学要坚持“博学于文”的道德准则,有所作为。“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顾炎武继承了这种治学方法,但他提倡的“文”,范围更为宽泛,既指文章、文字,更指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之道,既指自然科学知识,更包括实践知识。在他看来,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经世致用。只有认真学习“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的知识,才能做“有益于天下”的有为之事。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

为人要坚持“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有所不为。“行己有耻”出自于《论语·子路》,意思是人要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顾炎武把“行己有耻”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在他看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明耻”最为重要。人有廉耻之心,国家才能形成知荣辱的道德风尚。他还特别指出,廉耻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尤为重要,并强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认为,“有耻”是个人行为的底线。因为知耻才能自觉羞愧,自觉羞愧才能恪守礼义,恪守礼义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基础所在。

上一篇 2023年05月12 17:41
下一篇 2023年05月19 07:44

相关推荐

  • 写雪的诗句,描写雪的古诗大全300首

    1、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查辛香《清稗类钞·咏罗浮藤杖所作》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023年05月20 264
  • 形容园林景观的诗句,描绘园林的诗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智慧穿古越今。海枯石烂、柔情似水、青梅竹马、比翼连枝…这些唯美浪漫的成语背后,更有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佳句。你知道它们藏在哪首古诗词中吗?学一个成语记一首诗词,领略经典的魅力!【走马

    2023年04月24 223
  • 宋词和元曲各一句,唐诗宋词和元曲下一句

    唐诗宋词和元曲下一句,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描述方式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概括了历朝来文学作品的特色。但有时候我们未免也会疑惑,散文与诗词的界限是很明显的,词和曲却又是如何划分?词的

    2023年04月18 267
  • 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居安思危作文高中800字

    原创丨版权:书报文摘(微信公众号id:shubaowenzhai)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上个月,朋友所在的公司倒闭,公司中很多人都慌了,发愁习惯了“养老式”工作,没有任何过硬技能的自己,要怎么

    2023年05月23 306
  • 心系天下下一句是什么,心怀天下的名言名句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800多名热血青年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彼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开始肩负起推动旧教育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使命而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

    2023年05月31 219
  • 元曲三百首作者是谁编的,元曲三百首常见的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在读书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这样哭笑不得的场景书页仿佛比主人公更“忍辱负重”《简·爱》翻开书页发现了从桑菲尔德庄园厨房滴落的油渍《三国演义》饱饮奶茶或可乐三国群雄是否会演绎出别样的历史风云

    2023年04月12 214
  • 夜深人不静下一句,夜深人不静后面接一句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上联:夜深人不静,下联:漏断心未宁。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真正的成熟,应该是在“看透问题”的前提下,保持稳重,一下子把问题说个

    2023年05月23 296
  • 单身的诗句,一人独行的洒脱的诗句

    一人独行的洒脱的诗句,11月11日,被网友们戏称为“光棍节”。古代虽然没有所谓的光棍节,但是描写单身的诗词还是很多的。河大卫与您分享,11首古诗词中的“单身情歌”。单相思:《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023年04月20 271
  • 福元曲咪新乳膏生产日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曲咪新这款小药膏,很多人知道它好用。但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曲咪新乳膏,适应症为用于皮肤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体癣、股癣、手足癣等症。它是一款既治疗皮炎,湿

    2023年04月13 217
  • 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上一句是什么,最好的梅花诗10首

    尘劳:尘念劳心。迥脱:远离,指超脱。原句是“怎得梅花扑鼻香”,其前一句是“不经一番寒彻骨”。诗句出自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其全诗如下:上堂开示颂[唐·黄櫱禅师]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2023年04月18 270
  • 人争一口气下一句是什么,人争一口气上一句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此谚语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丢了尊严。人争一口气,也是一种好心态。出自:《增广贤文》下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佛争一柱香,其实也是为了激励人们进取

    2023年05月15 267
  •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下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出自

    小学古诗分类(一)春景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023年05月27 28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