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着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由于蚕桑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历来备受关注,咏蚕古诗四十八首,文人墨客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与桑蚕有关的诗词佳句。在历史长河中,这些诗词同桑蚕劳作、缫丝织绸、丝绸服饰等融合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桑蚕文化。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就有关于蚕桑的记载:“隰桑有阿,其叶有难。”“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植桑养蚕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情景。魏晋时期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也有这方面的描写,如《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随着养蚕业的发展,唐宋时期的桑蚕诗词多了起来。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宋代范成大《照田蚕行》中有“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陆游《初夏闲居》中有“蚕收户户缫丝白,麦熟村村捣麦香”。这些名章佳句生动描绘出了植桑养蚕的劳动场景和当时蚕桑业的发展情况。提到桑蚕诗,不能不提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美丽的罗敷善于采桑养蚕,在城南边采桑叶,清新动人,充满生活气息。把植桑养蚕与爱情、美人结合在一起的诗词为数不少,如汉代曹植《美女篇》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采桑图跃然而出。南北朝乐府《采桑度》的“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写出了春天蚕桑茂盛、少女唱歌采桑的场景。
1王维《渭川田家》: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2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4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
养蚕抽丝是个技术活,对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都有一定要求,诗人也将这些记入诗中。“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元代赵孟頫在《题耕织图》中描绘出了取茧抽丝的紧张场景。如何养蚕、喂蚕、摘茧、抽丝?清代杨屾在《大眠图》中说:“守过三眠大起时,全在七日费心机。老蚕正要连连喂,半刻光阴莫教饥。”老蚕夜里也要喂桑叶,不能挨饿。杨屾的《蒸茧图》道出了蒸茧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茧七日蛾自生,急须蒸馏莫消停。箔摊风干犹久待,月余缲丝利且轻。”清代朱奕曾《蚕妇谣》:“日间防蚕饥,夜间防鼠咬。保蚕如保婴,刻刻难离抱。”这首诗展现了蚕妇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养蚕,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小心翼翼,写出了养蚕不易,要时刻谨慎。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 唐 · 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一作翁)》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 唐 · 李白《公无渡河》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 唐 · 李白《陌上桑》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代张俞的这首《蚕妇》也十分出名。其实桑蚕诗中,更多的是此类讽喻怨刺诗,诗人耳闻目睹了蚕农的疾苦,历代诗人多把辛勤的蚕妇作为描写对象,通过诗词反映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例如,五代蒋贻恭《咏蚕》:“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唐代杜荀鹤《蚕妇》:“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明代朱诚泳《蚕妇》:“脂粉无心懒去施,求桑常恐饲蚕迟。绮罗多少红楼女,睡熟纱窗日上时。”蚕农辛劳、蚕税繁重,同情劳作、批判剥削等心境通过这些诗词流露出来。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咏蚕 唐 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蚕作茧 元 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
天下之虫,埋头吃桑,吐丝作茧,破茧化蝶——这不一般的历程展现了不一般的力量,同时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解读和启示。唐代白居易在《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中说:“虎尾忧危切,鸿毛性命轻。烛蛾谁救活,蚕茧自缠萦。”作茧自缚成为自我束缚、自找麻烦的代名词。宋代陆游在《书叹》中说:“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这首诗道出先默默无闻埋头努力,再一鸣惊人展现自我的人生哲理。(颜廷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