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李白碧水东流至此回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96首古诗词《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白话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碧水东流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96首古诗词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白话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是什么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话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解说:

1、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2、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3、《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李白碧水东流至此回,并更加汹涌。(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品鉴鉴赏: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

1、上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2、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全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诗词名称:《望天门山》。本名:李白。别称: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所处时代。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创作背景: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出自 唐  李白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上一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1、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2、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3、赏析。此诗意境开阔,气象雄伟,构思神妙,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

上一篇 2023年04月14 05:13
下一篇 2023年05月13 20:58

相关推荐

  • 关于彩虹的诗句,赞美雨后彩虹的经典诗句

    夏天的雨后,常常会遇见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贯碧空。雨后的彩虹,为夏日增添灿烂的色彩。彩虹拥有美好的象征,赞美雨后彩虹的经典诗句,寓意着好运、吉祥。,风雨过后见彩虹,十首有关彩虹的诗词,祝你好运连连!晴虹唐

    2023年06月01 289
  • 天净沙秋是不是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是不是元曲

    天净沙·秋思张曦月;苏畅;张诗乐-弹唱古诗词(古筝、钢琴与童声)秋天是一个思念伤感的季节,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秋天的诗词。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激昂向上,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

    2023年04月10 251
  • 夏明翰的就义诗的意思

    编者按: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正式上线推出。该片每集5分钟,共11集,选取了11位共

    2023年05月20 221
  • 描写美的诗句,最美的诗句唯美的古诗

    沈从文说: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最美的诗句唯美的古诗,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落花也

    2023年04月13 278
  • 只叩苍天拜父母下一句,只拜苍天叩父母

    上一句,中秋,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是重要的团圆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家团聚,欢聚一堂,一起吃月饼、赏桂花、尝鲜果

    2023年05月10 256
  • 描写雪景的诗句,描写春天雪景的诗句

    冬天的雪,是世间最美的白。今日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一个,冬季六节气之三,意味着漫天飘雪的日子将要多起来。雪是上天落下的惊喜。雪,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不一会庭院就白茫

    2023年04月10 221
  • 俗不可耐下一句是什么,俗不可耐,性不可待

    “俗语”,是中国汉语词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口耳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也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一种定型语句。“俗语”简练而形象,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并在一定

    2023年05月01 233
  • 有竹的诗句,竹子诗句最出名一首诗

    竹子,又名竹,四君子之一,岁寒三友之一。竹子,品种繁多,有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洲植物,茎为木质。竹枝杆挺拨,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竹子诗句最出名一首诗,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2023年04月30 288
  • 无案牍之劳形上一句,无案牍之劳形下一句是什么

    在这个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正渐渐迷失在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中,距古人先贤之遗风已渐行渐远。不过,每于夜深人静之时,远离城市喧嚣之后,细细品读《陋室铭》,不仅顿觉神清气爽,且所有的功利之心、物欲

    2023年05月24 300
  • 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凉州词》古诗的译文

    在文人词出现之前,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已于唐代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曲词,或因浮艳淫靡,或因粗俗直露,或因其他,而后渐渐式微,乃至失传近千年。直到1900年,考古探险家发现了敦煌石窟,民间曲子词才重

    2023年05月29 233
  • 关于夏的诗句,带夏字的飞花令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夏天写下了动人诗篇。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夏天,是热烈而美好的静坐读诗就是非常好的消暑方式读完这100首夏日的诗词一定能让你清心净气,清凉一夏一起来看看吧《齐安郡后池绝句》

    2023年04月12 318
  • 关于木樨的诗句,木樨的诗句杜甫

    如今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北京城也被打扮的分外美丽。从早春时节就开放绽放的梅花、玉兰,再到海棠、丁香、紫藤……这些鲜艳的花朵为厚重的北京城带来了青春与活力。作为数百年的古都,北京城里历来不缺少鲜花。元明

    2023年04月26 254
关注微信